上下五千年(汉详细)[第4页/共10页]
文帝接管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体例减弱诸侯的权势。景帝即位后采取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激发诸侯王的激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发作,但未几就宣布失利。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武帝期间则采取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地盘。是以王国不竭缩小,汉郡不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心当局对处所的节制力日趋加强。同时,当局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149]
纺织业
汉朝画象砖“牛耕图”
汉明帝刘庄
汉昭帝刘弗陵
到蒋琬、费祎、董允身后,刘禅开端自摄国政,但因宠任寺人黄皓和陈祗,令朝政开端变坏,而大将姜维在247年至262年不竭的北伐,使得蜀汉政治压力减轻,宫中政事无人措置,力量日渐耗损。内廷逐步为寺人黄皓把持,使得火线战事不为刘禅所知,终究导致邓艾偷袭成都胜利、刘禅举国而降。[123]厥后姜维“诈降”,企图借助钟会之力复国,但是打算失利被杀,汉祚告终。
东汉杜诗水排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
东汉舆图
汉朝(前202—220年[1])是继秦朝以后的大一统王朝,因尚火德故称为炎汉[2-3],又因皇室姓刘而被称为刘汉[4],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期间,共传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5]
初创四百年汉朝的汉高祖刘邦
西汉舆图(15张)
以后诸葛亮持续北伐,但多次因补给线太长粮草不济被迫撤兵,导致北伐始终没法获得严峻效果,不过仍然耐久进占了本来曹魏的武都、阴平两个郡。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中病死在五丈原,[122]以后由蒋琬、费祎、董允等接办执掌朝政,蜀汉因此仍保持政治廉洁。
东汉的人丁漫衍又有窜改。中原人丁为遁藏烽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边人丁升至天下四成。口数超越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丁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丁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边人丁增加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丁减少。以后颠末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初仅余2224万~2361万人摆布,独一东汉人丁峰值的40%。[16][164]
国度已经闪现一片季世之象,官方“再受命”说法四起。前1年8月15日,汉哀帝归天。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代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驱逐刘衎。10月17日,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但是,汉平帝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6年2月3日,年仅14岁的汉平帝病死,王莽立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自任“摄天子”。8年十仲春,王莽拔除孺子婴的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65]
汉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十仲春-公元8年十一月)、东汉(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汉高帝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2]后代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合法性,以是普通将其归并到汉朝汗青里。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自称中汉,[21-23]又称后汉;汉昭烈帝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自称季汉,又称西蜀;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