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生于1871》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 载湉的行动(下)[第3页/共4页]

不过张华奎之前被张佩纶打怕了,不敢明着树敌,而盛昱和张佩纶好歹曾是‘清流战友’,也不好做的过分较着。因而他们玩了一招“暗讽”,顺带了对中枢军机处的几句攻讦作为铺垫保护。奏称“逮问疆臣而不明降谕旨,二百年来无此政体”,意义是火线失利不能只处罚徐延旭和唐炯,中枢也该有报酬此负任务,借攻讦恭王爷奕为首内阁中枢来暗射保举张佩纶。

但是,张华奎健忘了——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暮年和李鸿章是存亡之交,张印塘早逝后,作为“世叔”的李鸿章对张佩纶也颇多照顾。因为这份照顾,平生参人无数的张佩纶未曾参劾过李鸿章一次,如何能够因为戋戋一个张华奎而坏了他与李父执的大义?更何况此时的张佩纶早就不露声色的入了李鸿章的幕府,成了老李的“灰色幕僚”。以是,张华奎此举不但没有拉张佩纶入伙,反而被张佩纶以“疆臣不得奏调京官”的来由参了一本,但是碰了一鼻子灰。

身为黄带子还能‘被病退’,可见这位兄弟脑筋得有多轴。此时酒酣耳热之余,被张华奎几句话一挑逗,立即就上了套。

“伯熙兄所言极是,我大清的朝政,就是被这些沽名钓誉之人所废弛。想那洋人之以是敢发兵动众,还不就是因为有些人只是耍嘴皮子短长,一到真正上阵杀敌,却跑的比兔子还快。哎,可惜,我大清朝中,如此的斯文败类远非唐、徐二人。只可惜小弟人微言轻,不然,定要把那些沽名钓誉之人一一参倒!”

1882年,李鸿章丁母忧回籍守制,张树声被任命代理直隶总督,因任内措置朝鲜事情判定凶暴,在各省督抚中脱颖而出。这让张树声不免动起了将他的“代理直隶总督”前面“代理”二字拿掉的动机,想取李鸿章而代之。

清末承平天国和捻军之战后,淮军成为清当局倚为长城的首要国防力量,但是因为出身背景、文明涵养等各种启事,大多数浴血疆场的淮军将领,在文人主导的宦海上却显得不是那么摆布逢源,常常最多晋升到武职的最高极峰——提督罢了。在阿谁武人被视为下九流的年代,武职被文职所轻是自但是然的事情,很多淮军将领纷繁寻求弃武从文的路子,但对劲者寥寥。而诸多想要跳龙门的淮军将领中,与李鸿章有同亲之谊的张树声可谓是可贵的胜利典范。

盛昱,爱新觉罗氏,字伯熙,一作伯羲、伯兮、伯熙,号韵莳,一号意园。隶满洲镶白旗,肃武亲王豪格七世孙。光绪二年进士,授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子监祭酒。因直言进谏,不为朝中所喜,‘被病退’了。

本着但求最贵、不求最好的原则,张华奎自但是然的就找到了他。

按事理应当和李鸿章共同进退,但是当上封疆大吏的张树声也不能游离于晚清宦海的一大潜法则,与李鸿章分歧拍起来。

张华奎见这小子上了套,赶紧道:“伯熙兄经验的是,小弟知错了,既然如此,可惜小弟一介廪生,就算是想要豁出去这身皮郛,也是进谏无门啊!”

现在唐炯、徐延旭二人已经被盖棺定论,不管如何落井下石都不为过,但是张华奎的企图可不在唐炯、徐延旭、

此时,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带领新募湘军八营、提督方有声率粤军五营已经达到广西龙州。光绪遂下旨,令之前受命退回关内的淮军丁逸伟营卖力对这两军停止练习,同时命令李季云营马上北上赴京,帮手李鸿章清算京畿防务。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