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登临岳麓相选地脉 欣幸洮河观赏流珠[第1页/共6页]
老子师徒在秦佚,一晃两月不足。秦佚白日去郡府措置公事,老子与众生肖去郊野周边辛店、寺洼山等遗址旅游。夜里,老子与秦佚讲经传道,偶然秦佚母舅也前来看望问道。
两人正在望河慨叹,却见不远处有一伙人,来到洮河岸边,用罐、盆、碗、瓢承装流珠后,欢天喜地拜别。秦佚奉告老子,这狄道人把洮河道珠视为吉利物,有“流珠大,装不下,流珠收成小”的说法。凡是哪一年洮河道珠来得早,数量多,去得迟,这年必然是个风调雨顺的歉收年。每年腊月初八,人们拿上洁净的罐、盆、碗、瓢,到洮河里去“请”流珠,将这天赐灵物“请”返来后,放在自家院中心的案头上,百口人团聚在一起,兴趣勃勃地抚玩流珠。
槐里是个小村落,早些年也是个穷村落。秦佚母舅既是喜道之人,也是慈悲之人。有一年,村上遭了雹灾,颗粒无收,庄上的人没法糊口下去,大师筹办出外逃荒乞食,秦佚母舅劝大师不要外逃,对峙在本身的故乡糊口下去。他把自家的粮房翻开,将储备的粮食分给槐里村的人们分吃,帮忙庄上的贫民度过饥荒。村大家无不为之打动,灾荒过先大家勤奋,家家都在三年内致富。
老子对秦佚笑道:“你所颂乃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叔所著国风《东山》也,不过此东山非彼东山。”
秦佚道:“先生所言极是,诗中所言东山,乃当年周公伐奄驻军之地,应在本日楚国。时才闻先生赞叹此东山,我一时髦起,便将此东山当作彼东山了。”
古往今来,有关洮水流珠的传说很多,古有洮州知名氏《洮水流珠论》记录:“嗟夫,天下九江一河,五湖四海,溯流寻源,究而外由名峰百二,支山三千,分拨而出,汇归而流,则水源草本诚非无自矣。洮地鄙处边疆,山高地凉,洋洋河水,屈指不堪,惟南河水势澎湃,翻流迅激,俗谓之洮河,故分歧求珠之渊,虽有象罔,恐难探骊须也。禹贡一书记:有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始知洮水之所自。当临冬寒岁,霜坚冰至之日,常见随流而轻浮者,似珠非珠,如倾万斛之珠玑,随波滚滚,玉润珠圆,疑来神仙之掌上,且非河浦之偿还。雅人当玩喜,化机之元妙;俗士临观,鄙斛佩之不能必,不曰、水哉水哉,何川流而不息者,有此珠玑之珍,而流连以赞,觉得洮地之一大观也。”洮河道域阵势陡峭,并非“经危崖峭壁、插天奇峰,像一幅吊挂的银幕,又如一条狂怒的蛟龙,从万仞危崖、巨峰交叉之处飞奔而来,激起万斛水滴,在高空中不竭地被酷寒凛冽固结成冰雹似的冰珠。若喷雪吐银,飞珠散玉,洒落在河底流淌,撞击构成洮水流珠。”
老子道:“此章关头在‘有为’二字。”秦佚问道:“有为即为不作?”老子道:“非也。有为是适应天然,不妄为的意义。无其为,是为;无其事,是事;无其味,是味。天然之道本有为,若执有为便有为。”秦佚道:“如此说来,有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背天时、地性、民气,而不凭欲望和设想行事。”言罢又道:“敢问先生,既然天然之道本有为,那么大道在那边?”老子道:“再送你《品德经》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秦佚道:“我终究明白: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感化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弭它的骚动,调和它的光辉,混合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晓得它是谁的后代,仿佛是天帝的先人。”老子笑曰:“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