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美人如花隔云端[第1页/共4页]
……
临上船,沈劲与桓石虔、谢玄等人一一道别,临到最后,固执陈操之之手,说道:“陈掾力荐之恩,但叫沈劲不死,定当后报。”长揖到地,大步上船。
郗超又向桓温陈述了敦请祝英台入西府之事,郗超已派人去了上虞密访,确认上虞祝氏无祝英台此人,祝英台就是谢道韫,此事已确然无疑,桓熙到建康以后,郗超又与桓熙一道去乌衣巷谢府拜访,重申桓大司马对祝英台的渴慕之意,虽未见到阿谁祝英台,但谢氏想必较着感遭到了桓温施加的压力,谢安要想入朝为官,就不能忤桓温之意,因为恒温征辟祝英台是名正言顺之事,并非无礼要求,郗超只担忧谢氏在推托不得的环境下会干脆表白祝英台的实在身份,如许桓温只要作罢,但谢氏明显不会这么简朴措置这类事,因为如许,祝英台当然是不消入西府了,但谢氏名誉已承遭到了影响,在谢氏看来桓温也会感觉遭到了捉弄,何如让谢道韫悄悄入西府,一年半载以后再称病辞职,这既不会与桓温反目,又全了谢氏的名誉,并且据郗超所知,谢玄仿佛是同意其姊入西府,想必谢玄与陈操之交好,深识陈操之之才,又知其姊谢道韫一片痴心全系于陈操之身上,是以成心让陈操之与其姊谢道韫多想处,促进二人姻缘,故而郗超建议桓大司马,待帝后出殡以后,遣陈操之入建康再征祝英台入西府,然后由谢玄、陈操之、祝英台三人主谋大土断事件——
陈操之顿觉毒手,原觉得李静姝已忘了拜师学箫之事,没想到她久不见动静是为了等帝后出殡,国丧期间自不好吹管弄弦,李静姝还真沉得住气啊。
六月初十午后,桓熙与郗超从建康回姑孰,同来的另有侍中张凭,张凭此行的目标是奉诏加征西参军郗超为中书侍郎、荆州刺史桓豁监荆、扬、雍诸军事、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八郡诸军事、并假节,另有一个任务便是奉天子司马奕之命召桓温入朝参政。
陈操之心道:“洛阳应当是能够恪守的,但桓温却不派兵去救,此次沈劲北上,桓温连五百军都不肯助,难怪当年王猛不肯随桓温南下——”
陈操之融会了千后的灵魂,忠君思惟淡薄,既然司马氏能够篡魏,桓温篡晋亦无不成,他帮手桓温并知名誉上的顾虑,但现在的题目是,桓温值得帮手吗?桓温当然是雄杰,但年过五十,寿命也不长了,桓温的几个儿子都是庸碌无能之辈,不然的话桓温也不会遗命其弟桓冲掌权,至于桓玄,现在还没出世,也不知能不能出世,先且非论,他陈操之若帮手桓温为帝,或可博得一时繁华,但桓温一死,江左必将大乱,他陈操之作为桓温的摆布臂就首当其冲了,祸不成测——
桓温第一次北伐时数败秦军,屯军灞上,关中父老箪食壶浆来迎,北海王猛披着粗布衣来见桓温,扪虱而谈当世之务,旁若无人,桓温赞叹王猛之才,问:“吾奉天子之命,将锐兵十万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王猛对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切敌境,今长安天涯而不渡灞水,百姓未知公心,以是不至。”王猛话中的含义是说桓温北伐非是规复中原,而是意在威服江东,这说中了桓温的芥蒂,桓温嘿然无以应,缓缓曰:“江东无卿比也。”任命王猛为军谋祭酒,旋又迁高官督护,可谓恩遇,但王猛辞而不就,不肯随桓温回江东。
让陈操之略感奇特的是,王猛不肯跟随桓温却情愿殚精竭虑帮手氐羌人苻坚,臣事外族和帮手桓温篡晋都是一样玷辱清名的,那应当是个遁辞吧,江东世家大族占有,王猛一介北地寒士,很难有作为,这才是王猛不肯南下的首要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