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字经(4)[第4页/共5页]
周公是周文王统统儿子中最有才调也最有仁慈之心的。周武王身后,周公帮忙周成王帮手朝政,建立典章轨制,因为他的贤达把国度管理得国富民强,初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解读】
【解读】
[1]孝经:孔子所作,以明孝道之书,共十八章。[2]通:贯穿。[3]六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乐经》《春秋》。[4]始:才。
自羲[1]农[2],至黄帝[3],号三皇,居上世。
【注释】
夏朝的建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建国君主是成汤,周朝的建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先人称为“三王”。
大小戴[1],注礼记[2],述圣言,礼乐备[3]。
也有《三字经》版本此句为:“诗书易,礼春秋,乐经亡,余可求。”此处选用通行版。
【译文】
“四书”熟谙晓得,《孝经》融会贯穿,那么便能够学习儒家的“六经”了。
【译文】
【解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此中以耳熟能详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篇。有反应群众的糊口状况和百姓的思惟和豪情,也有反应社会民风、认识形状,等等。
【注释】
经[1]既明,方[2]读子[3],撮[4]其要,记其事。
【解读】
【注释】
【解读】
【译文】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令人充分,会商令人机灵,条记令人精确。是以不常作条记者须影象特强,不常会商者须天生聪慧,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令人明智,读诗令人灵秀,数学令人周到,科学令人深切,伦理学令人持重,逻辑修辞之学令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脾气。”他切磋了读书的意义,也阐述了读汗青的服从,读史明智,所谓“殷鉴不远”“前车之鉴”,汗青让我们学会辩白哪些是该当接收的经验,哪些是胜利的经历范本。
三传就是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传》,都是阐释《春秋》的书。
经籍和子书都体味贯穿后,能够再学习史乘,讲求各朝各代的世系,体味它们的兴衰委曲,从汗青中接收经验。
[1]夏传子:夏禹开端把王位传给儿子。[2]家天下:天下成为一个家属统统。[3]载:年。[4]迁:迁徙,窜改。[5]社:指社稷,当代帝王诸侯所祭奠的地盘神和谷神,后指国度政权。
[1]连山:书名,相传为伏羲氏作,又称《连山易》。[2]归藏:书名,相传为黄帝作,又称《归藏易》。[3]周易:书名,周文王、周公、孔子作。[4]详:详确,晓得。
【解读】
【译文】
中国传统的礼义品德中很大部分直到明天还是无益的。所谓“开卷无益”,也需求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去学习和担当。
《易经》虽是我国前人占卜用书,但它阐述了像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事理,具有通俗的哲学思惟。
【注释】
[1]亡:消逝。[2]寓:依托,隐含。[3]批驳:批评吵嘴。[4]别:辩白。
【注释】
有连山[1],有归藏[2],有周易[3],三易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