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百家姓(4)[第4页/共5页]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太原人。元末明初闻名小说家,著有《三国演义》。
邬
余秋雨,闻名艺术实际家、文明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担负多所大学的传授。著有《文明苦旅》和《山居条记》等。
平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祁臧受封于邬邑,厥后遂有邬姓。又有晋国司马弥牟为邬郡大夫,厥后有邬姓。
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子康叔封其子于常邑,其子孙后遂以常为姓。二源于避讳而改。春秋时楚国公族恒惠公以后有恒氏,为避宋真宗赵恒之名讳,取常和恒义同,改成常姓。
毕
【姓氏发源】
孟郊,唐朝闻名墨客,著有《孟东野诗集》。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说。
郝
源于以挨次为姓。古时,兄弟之间排行挨次为伯(或孟)、仲、叔、季。此中伯为嫡宗子,孟为庶宗子。春秋时鲁国鲁恒公之子庆父以后孟孙氏,因反叛弒君,后改成孟姓。二源于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其字孟公,后子孙以王父字孟为姓。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峡石(现河南三门峡)人。政治家,官至相国。武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三朝宰相。
顾
春秋时,由余本为晋国人,后入秦国为相,其子孙先人以祖名“余”为姓。
【名流】
【名流】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明者。因献玉而闻名古今。曾前后两次献玉给楚厉王与楚武王,因被鉴定为不是真玉,而获欺君之罪,前后断其左脚与右脚。到楚文王时,他再次献玉,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
【姓氏发源】
【姓氏发源】
黄歇,战国期间楚国大臣。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时大彬,明末清初人,闻名紫砂四大师之一的时朋之子。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外型设想与铭记极有研讨。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夏启部属巫师,属于以官职称呼为氏。巫师,在夏、商王朝期间掌管卜筮;周王朝期间,掌管卜筮的官员称卜正,其子孙便以职官为姓,世代称卜氏。
萧何,秦末沛县(现江苏沛县)人,西汉初年大臣。暮年曾任秦沛县狱吏,后从刘邦起兵。刘邦称帝后,建国首功,位列三杰,以功最高,被拜为相国。高祖身后,他帮手惠帝。
卞
东汉灵帝时,西域安眠国太子安清,来当时的都城洛阳,用心学佛,后定居洛阳,以安为姓。至南北朝时,又有安眠世子来中国定居,亦为安姓。二源于鲜卑族复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复姓安迟氏,随魏孝文帝南迁都中原洛阳后,改成安姓。三源于西域时安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曾一度由唐朝统领,唐高帝时归附中原,后为安姓。又有唐朝胡人安禄山本姓为康,后改成安姓,厥后遂以安姓。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现山西离石)人。官至两江总督,以卓著政绩和廉洁刻苦著称,深得康熙帝赞誉,百姓恋慕,时称天下廉吏第一。
黄
【名流】
源于以官为姓。师尹即太师,为官名。二源于以邑名为姓。少昊之子殷受封于尹城(现河南新安),厥后遂以尹为姓。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唐朝墨客。著有《孟浩然集》,其诗属于天然一派。
尧舜帝时有羲和为掌管六合四时之官,厥后遂有以和为姓。又说楚国人卞和发明“和氏璧”玉璞,其子孙后代遂以和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