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百家姓(3)[第1页/共5页]
据《左传》云,高辛帝时,凤鸟氏为历正(掌管历法的官),盖以职事为氏。一说,凤氏即为风氏。
【名流】
周武王灭商后,其十四弟错叔绣受封于滕(现山东滕县),建滕国,后被灭亡。其子孙遂以原国名滕为姓。
【名流】
【姓氏发源】
花
郎
【名流】
【姓氏发源】
滕胤,字承嗣,三国时吴人。孙权称王以后,滕胤被封都亭侯,孙亮继位以后,滕胤出任太常、卫将军。
俞
春秋时齐桓公之孙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为姓,厥后嗣有庆纯。在汉安帝时,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刘庆的名讳,庆纯遂取与庆义同的贺字为姓。故后代子孙有贺姓。二源于鲜卑族复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复姓贺兰氏,随魏孝文帝南迁都中原洛阳后,改成贺姓。
【姓氏发源】
【名流】
【名流】
【姓氏发源】
一源于有熊氏,出自太古黄帝之子昌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令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颛顼后为部落首级,定都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高阳氏。颛顼帝(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二源于妊姓,出自太古黄帝之子任,属于传承先祖之姓。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厥后首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记叙,中国的昌氏族人要数岭南地区最多,就是今两广地区,当为五代战乱期间迁徙而致。三源于改姓。
方苞,字凤九,号灵皋,清安徽桐城人。清朝散文家,著有《望溪文集》等。桐城派散文的初创人,与姚鼐、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昌
【姓氏发源】
相传周宣王大臣姬发叔,为黄帝后嗣方雷氏,其子孙后代取方为姓。
【名流】
鲁肃,字子敬,东城人(现安徽定远)。东汉末年东吴闻名军事统帅,本性松散,深谋远虑,有过人之明。
岑参,唐朝闻名墨客,官拜刺史。工于诗歌,善于七言歌行,长于描述边塞风景、军旅糊口以及少数民族的民风文明。
柳敬亭,名逢春,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秦州人。明末清初闻名平话艺术家。善平话,让人乐于聆听,立足忘返。
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当今河南南阳)人。闻名东汉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姓氏发源】
史可法,字宪之,一字道邻。明朝祥符(现河南开封)人。崇祯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谥号忠正。
春秋时,夏禹后代敬叔到齐国出任大夫,受齐侯之封于鲍邑。人称鲍敬叔,是以鲍为姓,其子鲍叔牙,曾孙鲍国。二源于为鲜卑族复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复姓俟力伐氏,随魏孝文帝南迁都中原洛阳后,改成鲍姓。
奚仲居于薛国,后为楚国所灭。厥后遂以原国名薛为姓。二源于孟尝君曾受封于薛,秦灭六国后,子孙遂以薛姓。三源于鲜卑族复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复姓叱干氏,随魏孝文帝南迁都中原洛阳后,改成薛姓。
【姓氏发源】
苗
费袆,字文伟,刘备时任舍人,庶子。三国时江夏人。曾任黄门侍郎、尚书令、大将军等职,受诸葛亮正视,多次出使吴国。
马援,字文渊,东汉茂陵(现陕西兴平)人。闻名军事家,东汉建国名将,人称伏波将军。
周朝时陈侯胡公妫满,其裔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因袁也作辕、爰,亦称袁涛涂,厥后有袁姓。
范蠡,字少伯,即陶朱公,越国大夫,春秋末年楚国宛人。和文种一起帮手越王允常,勾践继位后,受用为谋臣。吴灭越后,随勾践在吴国当了三年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