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闻听道上辱郡丞(上)[第1页/共4页]
……
汉之传车轨制,最尊的是六匹马或七匹马所拉之车,这类传车是“殊礼”,只要代天子出征的将军能够乘坐,或者外埠的王被迎为天子时可乘,次为四马,大夫所乘,再次为三马,下大夫所乘。刺史六百石,位下大夫,以是乘三马之车。
在最早的时候,刺史的权并不算重,武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监察之权,其所监之工具只限於处所上的强宗豪右、州部内的二千石吏,其所监之事也只限於监这些人的犯警之事,而跟着时候的推移刺史之权越来越重,到了前汉末年,其权已下及州部内各郡国的县令长,县令长是黑绶,再下的县丞尉是黄绶,到了东汉,顺帝永建元年下过一道圣旨:“幽、并、凉刺史,使各实二千石以下至黄绶,大哥劣弱不任军事者,上名”,刺史其权已及黄绶。县丞尉是最后级的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吏,至此,刺史监察之权已经扩及到了州部内统统的“朝廷命官”。
这会儿,王允的从吏接踵下车,去王允身后,有两人行於诸吏之前,杜佑说的“那位父老”就是这两人之一,荀贞一眼就看到了。这位父老年约六旬,边幅清癯,高冠黑衣,带剑,髯毛稀少,尽皆白了,但却梳理得一丝不苟。猛一下子,他认不出来此人是不是荀爽。
杜佑在荀贞身边,用胳膊肘捣了捣荀贞,小声说道:“那位父老就是六龙先生?”荀贞偷偷侧脸去看。
比拟前汉武帝时的刺史,本朝的刺史不但监察范围扩大,能够插手郡县政务,并且弹劾专奏之权也减轻了。本来刺史所奏之奏章,需求颠末朝廷公府的覆案,“旧制,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吏案验,然后黜退”,如果刺史犯警,则由公府弹劾,但到了本朝初年,覆案之权不再委任三府,“(光武)帝时用明察,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刺举之吏”,於是尚书专擅於内,处所推举劾奏之权则转归刺史。并又在本朝,刺史又有了推举之权,“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末圣旨:……,司隶、州牧岁举茂材各一人”,每年可举一报酬茂材。
是以之故,刺史虽只要六百石,位下大夫,但二千石的文太守却没有自恃身份,傲慢相待。提及来,刺史六百石却能监郡国守相二千石,这倒是天子权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表里相维之意也”,是“以轻驭重”。刺史和守相,一个位卑,然有监察之权,一个虽受监察,但是位尊,彼其间小大制约,权力均衡,如许做能够制止处所上呈现尾大不掉的局面,能够加强中心集权。
街上一个小吏骑马奔来,上马急步上前禀报:“主簿已引刺史至某乡。”
荀爽十几年前就离家了,荀贞穿越后就没见过他,“前任荀贞”虽见过荀爽,但当时还是个小孩子,过了这么些年,影象早就淡化了,他吃力地回想。杜佑等不及,又捣了捣他,问道:“是不是?”荀贞终於想起了荀爽的边幅,与面前这位老者对比,虽有纤细的分歧,如影象中的荀爽比面前此人略胖一点,又如影象中的荀爽须发皆黑,又如影象中的荀爽脸上没有这么多的皱纹,但这都是时候留下的刻痕,他肯定此人就是荀爽,微微点了点头。
到了本朝,因为郡国并立,郡国守相之权不如秦时之重,高祖乃减省监御史之制,到了惠帝年间,三辅多犯警事,便效仿秦制,复遣御史监察三辅,厥后各郡国“复置监察御史”。这个时候,这个监察御史还不是刺史,是秦朝的旧制,每个郡都城有一个,又到武帝时,武帝在天下置十三部州,不再往郡国调派监察御史,而是改成每州派刺史一人,遂成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