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闻寇[第3页/共4页]
荀贞哈哈一笑,说道:“临雪草就之章,不敷提也。……,仲业,来,一边赏梅,一边给我说说这几天城里有没有甚么消息?”
“劫案?”
第一更。
荀贞顺手把竹简递给他,笑道:“我给文若写的信便是讲这花开了。”
最后去的是南平里,从里中出来后,荀贞本想再去一次敬老里,——刚才去时,没能见着原盼,听敬老里的里长说,仿佛是“大贤能师”张角又有甚么书传下来,本县的承平道头子都去了邻乡相聚,原盼作为本乡数一数二的首级,也去了。
竹简冰冷,花香扑鼻。文聘把简上的诗吟诵了一遍,赞道:“真是好诗!‘凌寒单独开’,‘为有暗香来’。荀君,你这诗既是在咏梅,也是在自叙高洁之志啊!”这首诗的意义很浅近,以是一读之下,他就读出来了此中的意味。
荀贞沉默。
“也没有甚么新奇事儿,统统都是老模样。……,明天县君约莫是因见下雪了,以是亲身去了高阳里拜见‘二龙’先生。前两天传闻鲜卑又犯境了。……,对了,听我叔叔说,这阵子县中各乡、亭的寇贼较着变多,接连产生了好几起劫案。”
“如此穷凶极恶,必须得严惩。”
“如何?”
程偃今儿陪许仲去了许家,刚返来不久,他接过信,恭敬应诺,游移了半晌,又道:“前次高家之事多亏荀君互助,若无荀君,便无小人伉俪。俺那丑妻早说想请荀君来家中坐一坐,虽无好菜好酒,有一片诚恳实意。……。”
繁谭很快拿来。
“是的。小侄听叔叔说,每当入冬,乡间的寇贼便多。县君担忧这两个寇贼的行动会被别人仿效,以是决定早点将之正法,以一警百。”
文聘接口说道:“听繁谭讲,荀君有信给文若么?雪下路不好走,小侄自作主张,叫繁谭返来了。等小侄归去,顺道给文若捎去就是。”
“仲通先生起了雅兴,约了几个朋友,带了伯旗和公达两位兄长去颍水泛舟。小侄故此得空,才气前来问候。”文聘从马身上解下一个布囊,双手呈给荀贞,“前几天小侄在市中见了件狐裘,感觉还不错,便买了下来。天光阴冷,还请荀君不要嫌弃,权作冬衣。”
“好。”
——
“许母身材可好?”
荀贞又将繁谭送走,看着他在雪下渐行渐远,消逝不见后,没有立即转回舍中,而是在门口又站了会儿,正张望雪景,官道上有两小我骑着马奔驰过来。行至近前,看得清楚,此中一个恰是方才分开的繁谭,别的一人年事不大,黑衣白裘,挟弓矢、带长刀,倒是文聘。
文聘勒马停在十数步外,利索地翻身跃下,牵马走近,先给荀贞行了个礼,然后说道:“恰是因为下雪,以是小侄才气得空。”
……
荀贞走畴昔,见那梅花、梅枝上都是茸茸的雪簇,盛开的黄色花瓣晶莹剔透,将鼻子凑上,暗香环绕,令民气旷神怡,不觉吟诵道:“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转眼瞧见繁谭缩动手立在屋檐下,将他叫过来,叮咛说道:“去把我的笔墨纸砚取来。”话音刚落,又窜改主张,“不,别拿纸了,拿片竹简罢。”
练习完后,荀贞回到亭舍,看戏志才的复书。
“巡查亭部。”
“你也骑马去吧,早去早回。”
“这是今冬第一场雪,下了一天一夜了,也不知诸里中有无里民受冻挨饿。除了安宁里外,别的里中有好些人家住的都是茅草屋,万一被积雪压塌,费事就大了。且方才听仲业说,别处乡、亭克日来盗贼多起,我们这儿固然还承平,但也不能不细加巡查。……,走吧,我们一块儿去各处看看。仲业,你也随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