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荀君为政(下)[第3页/共5页]
究竟上,不但告状的这小我是找来的,乃至连“这场戏的内容”也是荀贞盗版别人,是畴前汉末年照搬过来的。前汉末年,有一人名叫卓茂,南阳宛人,在任职密县县令时,有小我来状告亭长纳贿,卓茂最后就是用“律设大/法,礼顺情面”这八个字把告状之人打发了归去。成果“人纳其训,吏怀其恩”,治下的百姓、吏员都以为他有德行,是个宽仁的人。
荀贞哈哈一笑,将他们扶起。时髦、宣咸早就熟谙了,不必多看。他细看背面那三人,见这三人年父老四旬高低,年青者二十多岁,都是中人之姿,没甚么奇特超卓的处所。
赵文楚,即前文提到的燕人赵咨。赵咨不但有“望尘莫及”的故事,并且也很孝敬。有一次,他家中夜晚遭贼,因为惊骇母亲遭到惊惧,他便主动至门迎盗,一边很恭敬地要求给盗贼们筹办饭食,一边诚心肠报歉:“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家贫,无隔夜之粮。”要求盗贼们略微留下点衣服粮食,以够他扶养老母,而对妻、子和别的东西,只字不提,言外之意任凭贼众取走。
唐儿、小任捧着漆盘,恭谨地将茶、浆奉上,一一摆放在世人面前的案几上后,倒行退出。许仲、乐进陪坐在侧。
世人答道:“言谈清妙,风韵漂亮,如松下之风,卓然高洁。”宣康又弥补说道:“当夜宴席上,酒至半酣,荀君拔剑起舞,英姿飒爽,如神仙中人,非康等可比。”
乐进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将桑阴亭的亭长送走、折回堂中后,他对荀贞说道:“贞之,此真奇策也!你是如何想到的?”
宣康酒量最小,早就醉了,忘了礼法的束缚,大喊小叫,喝采鼓掌。宣咸、时髦、李博、史诺亦借助酒兴,或长歌相伴,或拍打案几,欢笑合座。直饮到月上中天,世人方才尽欢而散。
时髦躬身应是,答道:“尚本干才,蒙恩师错爱,幸运归入门下。诚惶诚恐,不知所措。”
“鄙人籍贯兖州东郡。”
“往时我在繁阳亭时,亭中有好些姓史的。你们是亲戚么?”
“噢?宣公的弟子?快快请进!”荀贞话音未落,随即站起,又说道,“宣公乃本乡父老,他的弟子都是本乡的俊彦,我应当亲身出迎。”带了许仲、乐进,在堂外穿上鞋,整冠按剑,大步来到官寺门口。
“荀君觉得?你们的观点呢?”
有了这个心态,宣康再去看荀贞时,只感觉他风韵特秀,超然高雅,又或许因为高冠带剑、在案后笔挺跪坐的原因,又感觉他非常的威武不凡,恍忽间如见山颠青松。李博和他有一样的感受,额头上汗水涔出,面红耳赤,坐立不安,忸捏地想道:“我竟觉得荀君是一个残暴好杀之人,本日相见,方知大谬。闻名不如见面!”
乐进猜得没错,这个告状之人恰是荀贞命许仲、江禽等人找来的。
他的目光在最年青的那人身上停了一停,心道:“此人名叫宣康?是宣博的子侄么?”笑道:“自前次拜访过宣公后,至今已有多时未见。年前,我本欲再登门拜访,却因被俗务缠身,未得成行。……,元熙兄,你家君的身材可还好么?”
李博三人重新向荀贞施礼。荀贞笑道:“本来中间便是李子元。久闻宣公门下,子元最长。你是最早师从宣公的?”
宣康答道:“弟子等与荀君群情了一下本郡和汝南的名流。”
诸人正说话间,看门的老卒来报:“荀君,门外有几个士子求见。”
又是五千多字,一大节。
荀贞毕竟是穿越来的,和当世的士子分歧,并不以为读书人就有资格高人一头,也从不以为当个官吏就真的成了“百姓父母”,待人接物之时,他只是赋性透露,但落在别人的眼中,不免就成了“夷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