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范绳[第1页/共3页]
进得府内,登得堂上,荀贞将乐进、小夏、江鹄所经历诸事一一禀与文太守,并把他们带了数千人众来援之事也照实讲出。
两汉之人最重名节。不管高门士人的“激浊扬清、不畏强御”,抑或乡里轻侠的“慕侠尚气、轻死重诺”,说到底实在都是“重名节”三字。特别东汉更是如此。
如果明天当家做主的是他,他能够会因范绳此言而免了他的罪,只可惜做主的文太守,他也只能把这一点可惜的意义藏在心中,一言不发。
文太守点了点头,说道:“如此甚好。”
有没有抱负都无所谓,这承平道毕竟成不了事。
说实话,他在提出这个别例的时候,本是非常忐忑的,恐怕文太守会生疑,会回绝他,却没想到,文太守竟然承诺得这么利落。
荀贞早有考虑,他答道:“铁官主簿乐进勇武能服众,铁官徒中有很多人受过他的恩德,有他在,铁官徒应不会生乱。明府如果不放心,贞能够再把贞门下的来宾与铁官徒混编在一起。虽经连日苦战,贞门下来宾另有二百余,现在来之铁官徒不过千人罢了。上有乐进统带,下有贞门下二百余来宾监督,如此,足可保万全了。”
……
他一边踉跄行走,一边狂笑歌道:“光阴曷丧,吾与汝偕亡!彼苍已死,黄天当立。长夜将明,长夜将明!”
宋人司马光曾说:“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也”。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党锢之祸里,成百上千的节操之士甘愿家破人亡,也不肯玷辱自家清名便是一个名证。因是之故,又有先人尝言:“两汉名节之士,又无如党锢为最盛”。
当然,也不是统统人都为此欢乐,五官椽韩亮就忧心忡忡。
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了好远,已出了院子,歌声还传入堂中。
之以是两汉之人,特别是东汉之人会构成如许一种民风,启事有很多。最首要的不过乎二者,一则,两汉民风朴素,二则,也是因为统治阶层的倡导。
颍水虽不宽,但也不算窄,仓促间,浮桥搭建不起。
起首,黄巾军都打到门口了,文太守焦头烂额,自顾不暇,那里另有工夫去揣摩这一千来“刑徒”的兵权归属?其次,荀贞晓得承平道起事是天下大乱的开端,文太守不晓得。在他看来,这场黄巾之乱固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朝廷的救兵来到,必定转眼间就会被安定了。到的当时,这一千来人天然也要被闭幕。迟早要被闭幕的,又不是郡兵,这点兵权有何可争之处呢?
范绳没有挣扎,任堂外的吏员将他押出。
说完铁官徒,钟繇倒是由此想起了一事,他说道:“明府,下吏刚才闻荀椽、乐主簿言:有很多郡北的豪杰、懦夫主动当兵。俗云:‘一里以内,必有忠良’。吾郡下辖十七县,民口百余万,此中固有如妖道如许的反贼,但忠良之士定然更多。现在我阳翟解了围,贼兵也退了,趁此闲暇,明府无妨下道檄文,征募郡中英杰,共抗蛾贼!”
“忠君之念?哈哈哈哈哈。”
荀贞说道:“征徒囚参军早有成例。前汉孝武天子时,曾‘募天下极刑击朝鲜’,‘发天下七科谪’。本朝袭前汉旧制,也曾经多次发过‘谪卒’、‘弛刑士’。今妖贼事情,阳翟几近不保,事急矣,虽无天子圣旨,然以贞肤见,当宜从权,不成拘之常理。今后朝廷如有见怪,贞一人担之!”
文太守定下心神,说道:“范绳,尔亦自幼读书,当知圣贤事理,今为铁官丞,不思报国,却恰好去信奉妖道,欲行那大逆不道之事,是何理也?尔纵无忠君之念,应知我汉家律法,莫非你就不怕受刑被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