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三国之大周天下》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43章 拜访文家[第2页/共3页]

两个年青人对周澈施礼,说道:“老丈在亭舍,俺们不能朝夕奉养,劳烦澈君多多照顾。”

正说话间,庆锋、韦强返来了。

正门的边儿上另有个小门,周仓乃本亭亭长,职位虽不高,但是“现管官儿”,必定不能走这个门了,看门的那男人行了个礼,拘束地说道:“亭君请随俺来。”

堂内四周开的都有窗户,很敞亮。粗大的柱子顶起屋宇,挨着墙壁相对放了两列青铜灯架。地上横向摆设了四五个坐塌,每个坐塌的侧边都有一个矮脚的漆案。坐塌的前边是正位,边儿上放了一个支架,其上架了一柄长剑。剑在鞘中,不知锋芒如何,但剑柄装潢得珠光宝气。

姜俏答道:“不是从家里拿的。我去寻了兄长的几个朋友,他们凑出来的。”

话说返来,既为文家属人,为何穿戴寒酸,并充当看门的贱役呢?

裴元绍代为先容,说道:“他是文公的族人。”

“若缺人手,俺们能够号召几个兄弟,来为亭部助助人场。”

周澈行礼不迭。他不知这两个年青人的姓名,但看着眼熟,似也是那夜曾包抄过亭舍的,说道:“是畴前庄里的么?走这么远,辛苦了。且坐下喝点温汤,润润喉咙吧。”温汤就是开水。煮热的水称之为“汤”。

和周鼎家分歧的是,周鼎家楼阁的外边是一个亭园,种有竹子、花草,而文家的楼阁边儿上种的则是大桑树,十几棵,如果在夏天,必非常阴凉。不过,周澈能够猜到,文家仆人之以是莳植这些桑树,毫不会是为了夏天好乘凉,而应当是和桑树的“经济代价”有关。桑叶能够养蚕,桑椹也能够吃,——青黄不接时,贫民多就是靠此物与榆钱充饥苟活的。

田间的土路不是正对着庄园的,而是在庄园的偏南一点,然后北拐,连接到正门的位置。因按风俗,庄园的门多是向南开的。

田庄本大多都是聚族而居的,除了奴婢、徒附、来宾外,在庄园中居住的人更多的是“族人”。但正如嫡、庶有别,又正如周澈和他的族人的干系,名为同宗本家,实有远远亲疏之分。和庄园仆人近一点的,职位就高一点;远一点的,职位就低一点。

诸人重新齐聚亭舍,针对“备寇”之事做了细心的会商。周仓、裴元绍发起,在里民调集前,最好先去一趟文家打个号召,把他们本年应出的米粮征收过来。周澈从善如流,当即承诺了,却没想到,这一遭去,见地了一回甚么叫坐井观天。

周澈刚想说甚么,那边门别传来脚步。他转头去看,见倒是姜俏返来了,还另有两个年青人跟在摆布。姜俏空动手,年青人拿着衣袍鞋袜等物,并提了一篮鸡蛋,一些吃食。

第二进院子里庐舍相连,最中间是栋四层楼房,高有三四丈,款式布局和周鼎家的差未几,每一层的外边亦皆有凉台。这栋楼房,是本亭中最为高大的修建。

周澈在坪南里见过此人,问道:“你是坪南里人么?”

“不知还缺人手否?”

裴元绍与迎上来的那褐衣男人说话:“这位是亭长仓君,那位是亭父澈君,有事要见你们家长。”

楼前有个大堂,是文家家长会客的处所。

周澈和周仓、裴元绍下了官道,转上田间的路。路没官道宽,但也不窄,能容下两辆辎车并行。

文家的庄园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是故乡,右边是天井。天井和周鼎家的一样,也是三进式的,但面积远比周鼎家大的。

带路的那人把他们领入堂中,说道:“请诸君稍候,俺这就去寻家长来。”出门时,遇见了个婢女,此人叮咛说道,“来了高朋,快上汤水。”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