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章 智斗王粲(二)[第1页/共2页]
刘禅毫不包涵,呵呵笑道:“小爷就要痛骂曹操老贼!我就骂他,他能?32??吾如何样!王粲,你要搞清楚,此地乃是刘皇叔治下之南郡中卢国,并非曹阿瞒之领地,何惧之有!吾实在没有想到,本来惊才绝艳的王粲,竟然是曹操的喽啰,难怪反应如此之快,狠恶如此,如丧考妣!”
“此文大妙!真乃千古奇文!”一名二十出头边幅堂堂的年青高士拍案喝采,霍然起立。一袭青衫飘飘,玉树临风。
青衣名流意犹未尽,长身玉立,双目发亮,脸上露入迷驰的神采,谓然长叹道:“如果说陈琳乃一代超脱文刺绝伦剑客,那此文作者便是一代厚重文刺雄浑刀客!无怪乎,天下文士皆传日,文林至尊,讨贼檄文。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诛魔一出,囊括兵锋!《诛魔令》一出,可抵百万雄兵,故荆州军当阳一战,便全歼曾经天下无敌、不成一世的豺狼骑,横扫虎步关右的夏侯渊,杀敌数万,获得畅快淋漓的光辉战果!真是痛快之极!”
声音宏亮,顿挫顿挫,声情并茂,一字不差。
“一代文刺剑客陈琳,以《讨贼檄文》极其萧洒地刺了曹老贼三剑,招招戳到关键:第一剑,由远及近,专刨曹家祖坟。第二剑,由己推人,专抖狼狈起家史。第三剑,居高临下,专陈不臣劣迹。乱臣贼子曹操不但残害忠良,并且亲身破棺裸尸,掠夺金宝,还不如聚啸绿林的毛贼。前后三剑,剑剑见血,招招封喉。特别是分量最重的最后一剑又准又狠。令曹贼卧榻览之而盗汗直冒,头痛顿愈。此文骂得淋漓痛快,极富煽动力,为天下仁人志士大大出了一口恶气!”青衣名流笑道。
啊,本来青衣名流就是杨仪的哥哥杨虑,刘禅差点惊叫起来。杨虑少有德行,为沔南冠冕。在襄阳本地大驰名誉,很多官员争相聘其作幕僚,但从不平身担负,故有“德行杨君”之号。
王粲激愤道:“曹丞相忧国忧民,雄才伟略,足智多谋,雷厉流行,横扫群雄,挽救万民,匡扶社稷。现在海清河晏,歌舞升平,国度安宁,百姓安居。可谓劳苦功高,功盖寰宇!你如何能歪曲有大功与于国的曹丞相呢?”
“水镜先生请息怒,吾不过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诛魔令》与《讨贼檄文》所陈述实事求是,曹贼确切是窃国巨奸,罪大恶极,罄竹难书,董卓第二!”杨虑文质彬彬,对司马徽深施一礼道。
刘禅的超卓才情演出,惊得在坐之高士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王粲欲言又止,倒是回声不得,只好涨红着一张瘦脸,瞪着刘禅。
刘禅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暗道:小样的,吾就是此文始作俑者,必定是手到擒来,分毫不差啊。
王粲更是面如土色,手脚冰冷,震惊得无以复加,久久说不出话来。
刘禅看到杨虑正气凛然,气贯长虹,文采飞扬,忠肝义胆,心中非常爱好,生出了招揽之意。看来此行不虚,定要把此君招揽于麾下。
“呵呵!曹操乃窃国巨奸,天下皆知!前有陈琳之《讨贼檄文》,后有荆州军之《诛魔令》,历数其滔天罪过,所谓曹操之心,路人皆知!”刘禅嘲笑道。
因为王粲本身就有过目不忘之才。写文章老是一挥而就,向来不消点窜。有一此,王粲和朋友同业,瞥见路边有座古碑,王粲只朗读了一遍,就一字不差把碑文背诵了下来。还能把打乱的围棋重新摆好,连一道偏差都没有。他做梦也想不到刘禅的影象力也如此惊人。
“杨虑杨威德,不成猖獗!”司马徽气得扬着乌黑的眉毛,指着青衣名流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