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三国全史:全两册》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六十二、一场看不见的战争[第2页/共4页]

这是一个天赋的创意,一个修建史上的大手笔,公孙瓒的易京和董卓的郿坞在它面前都相形见绌。当然,要修建这么庞大的修建,也要破钞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对一贯主张俭仆的曹操来讲,这是非同平常的。

铜雀台的高度令其他修建没法企及,体量也非常巨大,它既不是一根细高的烟筒,也不是一座岗楼,而是野生堆起的一座小山,因为在它上面竟然能建起100多间房屋,按5层计算每层起码也有20多间,相称宽广。

食邑上了万户就是所谓的万户侯,在汉朝这根基上是人臣的极致,4万户的食邑范围在本朝汗青上还从未有过,但这项殊荣曹操却不筹算接管,这申明献帝此次下诏增封纯属本身的设法,事前没有与曹操相同过。

这篇文章撤销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疑虑,对那些成见已深的政治敌手,也是一次有力的回击。鲁迅评价说曹操是一个“改革文章的祖师”,以为曹操写文章胆量很大,文章很通脱,做文章时没有顾忌,想写便写出来,只可惜传播下来的太少。

有人以为曹操修建此台是为了彰显本身的气力,是一项“形象工程”;有人以为修建此台的目标是供应一个饮宴集会之所,是一座“初级会所”;有人乃至以为曹操之以是不吝代价修建了这三座高台,是为了征服江东后把大乔、小乔这两位传说中的美女接来在此吃苦,是曹操的“私家花圃”。

荆州仍然很热烈,孙权扩大了地盘,刘备厥后居上,把曹操扔在了一边。这段时候曹操一向待在北方,此中自建安十四年(209)底到建安十五年(210)春季他都在故乡谯县,一贯卖力留守邺县的曹丕此次罕见地随父亲在外,留守的是他的弟弟曹植。

献帝下诏,在曹操原有武平县1万户食邑的根本上增加阳夏县、柘县和苦县三个县各1万户作为曹操的食邑,使曹操的总食邑数达到了4万户。新增的这三个县也都属于陈国,与武平县相邻,地理位置大抵在现在的豫东地区,介于太康、柘城、鹿邑等几个县之间,此中苦县是老子李耳的故里,与曹操的故乡谯县相距仅几十里。

献帝成了曹操面对的一个头疼题目,他干脆采纳了躲避的态度,最后一次见献帝还是几年前南征张绣前,今后即便路过许县四周也都仓促而过,他不想再见到这小我,有甚么事需求办理都交给荀彧措置,孔融被杀后交给荀彧办的事也越来越少,大部分都由御史中丞郗虑出面办理。御史中丞被称为“副丞相”,既是曹操的助手又是在许县的朝官首级,职位超越了荀彧。

曹操此时是武平侯,这个爵位是十五年前献帝下诏所封,武平是豫州刺史部陈国所属的一个县,曹操的这个县侯食邑为1万户。十五年来在曹操主持下很多人前后封侯,有的一再增加食邑,而曹操的武平侯却一向没有变过。在目前的爵制里,除刘姓以外的人臣到了县侯一级也就没有了,再增加只能增食邑数,按说以曹操的资格和气力,增加食邑是普通的。

关于铜雀台称呼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说曹操有一次梦见一道金光,飞向某处就不见了,曹操醒来即命人在该处发掘,成果发明了一只铜雀,曹操不知何兆,荀攸以为昔日舜的母亲梦见玉雀入怀而生下了舜,今得铜雀是吉利之兆。曹操很欢畅,因而修建了这座铜雀台,但这个传说在史乘中并无记录。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