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三国全史:全两册》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二十七、孙权摆下六道防线[第2页/共3页]

1、由振威将军潘璋卖力守固陵郡,这个郡是孙权私设的,包含巫、秭归、兴、信陵、沙渠五个县,与益州交界,是荆州的西大门,构成第一道防地,潘璋兼任固陵郡太守,同一批示本郡防务,郡内几处首要据点也都分兵扼守,此中陆逊守巫县,李异守巴山,刘阿守兴山。

两军首战产生在巫县、秭归一带,吴班、冯习在此击破吴军的陆逊、刘异、李阿所部,别离占据了这些处所。这时已经到了曹魏黄初三年即章武二年(222)正月,刘备把总批示部迁至秭归。

雄师未动,痛失张飞,刘备仍执意东征。

刘备号令吴班和冯习持续向夷陵进军,如果攻陷此城,就叩开了荆州的大门,完整打败吴军的胜算就起码有一半了。

猇亭目前是湖北省宜昌市所辖的一个区,在其四周漫衍着葛洲坝、三峡等首要水利关键。在三国期间这里还是一个小处所,位于长江岸边,阵势险要,绝壁峭壁,江水湍急,暗礁丛生。相传有一名将军驻防此地,见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就命工匠修了一座亭子以示记念。亭子完工,将军来观察,见亭上楹栏上刻一植物的图案,形似虎却类犬,将军大怒,责问工匠此为何物,工匠吓坏了,急中生智说此乃老虎猎食时的姿势,名为猇,将军由怒转喜,命工匠刻“猇亭”二字于亭上,这就是猇亭名字的由来,留传至今。

陆逊时年38岁,比诸葛亮小两岁,颠末前次荆州战役的磨练,陆逊的军事才气已炉火纯青,就任总批示后他当即做出摆设,将前沿各部人马漫衍于各处计谋要点,摆下六道防地:

刘备担忧曹魏趁本身与孙权交兵之际从江北建议突袭,因而升任偏将军黄权为镇北将军,让他督率江北各路人马以防魏军。在江南边面刘备有了不测收成,武陵郡的五溪蛮主动前来归顺。所谓五溪蛮,是指漫衍于沅水上游多少少数民族的总称,因他们首要居住于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五条溪流间而得名,其部落首级称君长。刘备管理荆州期间,曾在这一带设置黔安郡,对本地百姓有恩泽,各君长传闻老带领刘备返来了,都遣使到军中请命,情愿充当攻打吴军的前锋。刘备大为欢畅,号令侍中马良前去武陵郡招纳五溪蛮,别离授予各君长以官职,各部落都很对劲。

戍守夷道的是安东中郎将孙桓,他是孙权的侄子。孙桓的父亲叫孙河,是孙坚的族子,暮年跟随孙坚四方征讨,深得信赖。张南率部将夷道围住,孙桓不支,向陆逊求救。陆逊分歧意援助夷道,众将急了:“孙桓可不是普通的人,目睹他被围困,怎能不救?”陆逊不睬会,他以为:“孙桓平时深得将士之心,夷道城内粮食充沛,没甚么可担忧的,等我应用战略,夷道之围不救自解。”

刘备率雄师过了江州,出了三峡,首站来到了三峡东口的白帝城,刘备在此建立总批示部,命前锋张南以及吴班、冯习等部持续进军。

夷陵向来都是军事重镇,是吴军的第二道防地,这里城坚池深,城内物质储备充沛,不是一朝一夕可攻陷的。刘备窜改思路,命张南率一部人马攻打夷陵四周的另一处计谋要地夷道。

有人乃至说这位将军就是张飞,他曾任宜都郡太守,驻扎过此地。但这只是传说,史乘中没有记录。“猇”是虎的吼声,也引申为猛虎,以此作地名的还很多,山东省就有古猇县。亭是县以下的行政机构,相称于乡,猇亭应当是南郡所辖的夷陵县或夷道县的一个乡。

孙吴的人马未几,但设防的层次清楚,各部人马任务明白,以数道防地来扼守住几处计谋要地,非常周到。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