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三国归晋[第1页/共5页]
蜀汉固然灭亡了,司马炎并没有鄙视本来的蜀汉官员,而是从他们中间提拔出一批人持续在晋朝为官,如曾在蜀汉任职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入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郡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这类稳定官吏步队的办法也包管了社会的稳定过渡。
在出版《曹操秘史》前我也出版过一本诗集和一本散文集,并在2005年插手了陕西省作家协会,传统的出版体例是:一本书籍身埋头写完,以后交出版社审稿、点窜和定稿,全部过程中没有读者的参与。而网上发帖最大的好处是读者能够参与会商,既提出版稿中的疏失和不敷,也对上面的写作赐与建议,在写作《曹操秘史》的过程中我常常遭到网友们的开导,天涯社区里的煮酒论史板块是一个很专业的论坛,内里有很多程度很高的网友,他们不但给我鼓励,并且给了我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忙。
司马炎又下诏奉魏帝曹奂为陈留王,命其迁往邺县居住,各项礼节参照当年曹魏虐待汉献帝的做法履行,一样被集合在邺县居住的原曹氏诸王、公一概降为侯。从曹操到曹丕、曹叡,斗争了几十年,皇位没了,只剩下最后一个意味性的陈留王,而司马氏一族却一夜之间出世出一多量王来:晋武帝的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加上堂兄弟、堂伯父、堂叔父,司马氏一族共有二十七小我被封王。
这一年司马昭55岁,司马炎29岁。8月的一天,司马昭病死,司马炎当即继晋王位,任命曹魏的司徒何曾担负晋国丞相,这时曹魏仍实施三公制,晋国事曹魏的“国中之国”,遵循当年曹操当魏王时设相国的旧例,晋国设丞相一职。
以是此次出版《三国全史》又是一次全新的应战,它不是将传记素材拼接起来那么简朴,而需求从宏观上重新掌控、从微观上重新构造。所幸的是,当年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便很重视对史料的整合、厘清,曾花了大量时候把《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华阳国志》等史乘以及《全三国文》、《三曹诗集》、《建安七子集》等一一拆分,定时候挨次将它们重排,起于汉桓帝本初元年(146年)止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跨度120年,每年一篇,统统事件能切确到日的切确到日,能切确到月的切确到月,最后获得了数百万字的读史条记。
写作《三国全史》促进了这项艰巨事情的完成,它不但极大地共同了本书的写作,并且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当同一汗青事件在分歧史乘或同一史乘中分歧篇章中的记录被集合起来时,能够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或冲突,从而分解此中的启事、阐发其本相。以是,《三国全史》不但是写作工具和写作体例上的窜改,在内容上也有了新的超出,书中记录了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题目,对之前出版的那些书中所存在的个别弊端也停止了改正。
[6]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孙吴方面到处传播着一个预言,说孙吴即将灭亡,军队会从南边建议打击,灭亡吴国的人姓公孙,孙皓大为严峻,号令把姓公孙的人都找出来,从大臣到士卒一个不放过,全数放逐到交州。
晋武帝任命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以这个身份批示天下军队(都督中外诸军事),任命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