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进退两难的儒门[第1页/共2页]
到了第三天,郑玄等人灰溜溜的回到李严峻营,宣称此次冥顽不灵等等,总之把曹操鄙夷的一文不值,不如李重贤明神武。
但李重的战略可不是到此为止,儒生当官能够,但想要升官,还不是朝中大佬说的算。朝中大佬都有谁?程昱、李儒等人,哪一个也不是好东西。到时候这些儒生真干不出来及时,想要升官,必然是比登天。
但实际环境是如许的吗?一样先说均衡题目,被李重接连打压,现在曹操的情势已经非常卑劣了,城内不说民气惶惑,也好不到哪去。曹仁、夏侯惇、徐晃这些人还能够,对曹操忠心耿耿,能效死命。
成果可想罢了,曹操只见了郑玄几次,就避而不见了,连饭食都供应的不如何及时,撵人走的企图非常较着。
当然,才这纯属屁话,郑玄用膝盖想都晓得是假的。
与郑玄细心议论了一番以后,李重渐渐回想郑玄和曹操所说的话,在李重内心,总有种奇特的感受,曹操仿佛并不是想要死守洛阳。当然了,这个感受很奇特,很愿意,属于不成名言那种。
再进一步说,对于天下的两位霸主,郑玄还是赏识曹操一些,如果有能够,郑更情愿挑选投奔曹操。但是很可惜,曹操现在处于绝对的优势,想要翻盘,难于上好天。
但不管如何说你,郑玄只能硬着头皮接下说降曹操的任务,能够很卖力的说,在场合有人都晓得,郑玄此去必然是一事无成,曹操岂是等闲投降的人。不把郑玄一刀斩了,都是看在郑玄年纪大的份上。
实在从内心深处来讲,李重都不讨厌郑玄这小我,反而很敬佩郑玄的学术修为,著书立传,确切值得奖饰。
但很可惜,郑玄,司马徽,管宁等人都没有阿谁才气。唯心点说,儒门学习的东西真不如何切近实际,说是定国安邦都是笑话,治国安邦依托的是律法,实际上儒门只是占有在法家的根本上,执掌天下罢了。
李重坚信,在本身的尽力之下,王明阳先生的知行合一……必然会提早出线的。
第三,粮食题目也很首要,尼玛曹操也很穷的好不好,被李重围城好几个月了,军些粮草早就捉襟见肘了,一下子多上上千张嘴,曹操也吃不消。
最后,曹操也不如何信赖郑玄,谁晓得这老货是不是来卧底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儒门就真的那么不堪,自古至今细心算算,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有几个?不但是儒门,别的门派也好不到哪去。
但也不是说人们没有一点用处,最起码,儒门中有很多高贵的精力境地,甚么天赋下之忧而忧啊,知行合一之类的,但是,那只是小我才气罢了,跟全部儒家的干系不大。
再者说,纵横家,墨家,法家的人也不贫乏杀身成仁的勇气,精力境地,并不是儒门一枝独秀的。
李重也不傻,见到郑玄有服软的迹象,当即表白,此次科举的题目就由郑玄制定。说是制定,但李重也不会把权力都交给郑玄等人的,不过再如何说,儒门一派总算获得了好处,跟别的学说比起来,还是占有一点天赋上风的。
曹操傻吗?曹操当然不傻,看上去儒门投奔过来很有好处,最起码能平增上千能文能武的干将。
但你一下安插进上千人,如何分派权力,到时候这些人结党营私如何办?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儒门必然会拧成一股绳的,那样一来,曹操的权势就会被活生生撕成两块,外有劲敌,内部分裂,内忧内乱之下,这不是找死是甚么?
当然,如果郑玄有孙武吴起的本领,他也就投奔曹操了,到时候翻转天下,立下不世之功,儒门定然更加光芒万丈,独尊学术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