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医[第2页/共3页]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清医学家。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本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归天,便又随父亲的一名姓朱的门人持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没几年,就超越了教他的朱先生,申明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初创人,其名誉职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师”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许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其善于,另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战国时医学家,其实在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据,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他为甚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外号。扁鹊长于应用四诊,特别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传记》中记叙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体例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体例诊断齐桓侯的病。
华佗
李时珍
孙思邈
字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战役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医学家,去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建立了故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根本,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有的典范著作,初创了故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是以,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与张仲景同期间的华佗读了《伤寒论》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时陶弘景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唐朝医家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贵重。《伤寒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际,也是医家必读。
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西晋思惟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暮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处置著作,直至归天。他还是当代一名鼎鼎驰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很多首要的发明和缔造,在文学上也有很多出色的观点。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逸,传播至今的,首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葛洪的医学著作,据史籍记录,另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