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质子难西归[第2页/共2页]
“事关国事,岂可轻谈。”王启年眸色深沉,腔调甚是清冷:“据某些动静通达者流露,两国使团在长安城已经明争暗斗好几次了,皇上定夺不下,或者他底子不想定夺,总之两方都在那偌大的宫城里晾着呢。”
“公主严峻了,”李兰摆摆手,道:“只是闲来无事,多想想罢了。”
王启年耸耸肩道:“你们想啊,西魏与南楚素无来往,如何想到如此主张?又不约而同地付诸实施,未免也太巧了一些吧?”
昔年西魏诸世家坐大,天子式微,礼乐不复,宇文皇族三百年江山岌岌可危,当时西魏大地烽火连绵,烽烟四起,毗邻各国发兵边陲企图共犯朋分西魏,裂土而分,绵绵虎帐,直压国境以内。后有一司徒姓使臣游说诸国,在宫阶之上辩战群臣,舌利如刀,这类联盟本就疏松不稳,被其一番活动,渐成分崩离析之态,正值西魏军神千里勤王,得此喘气,魏帝方一一平其兵变。但是覆国的危局虽解,但是民生尚存隐患,各国还是在旁虎视眈眈,经不起再多的动乱,不得已之下,魏帝只得调派四皇子来大周为质,以求疗摄生息。
“先生这话算是点到关键了。”白叔沉吟了一番,半晌火线道:“西魏和南楚迩来朝局都不稳,各有几派在你死我活地争太子之位呢。特别是西魏,魏帝垂老迈矣,又值太子初废,各皇子皆有成其储君的能够,但是多年前明知四皇子于我朝为质,却迟迟不肯迎回。现在选在这等枢纽遣出使团……只怕是欲要质子返国承其大统。”
李兰很感兴趣地看着他,问道:“你如何晓得必然是有人去给两国出主张呢?”
王启年摸了摸下巴,闷闷隧道:“如此想来,确切略有几分事理。”
“此事略有不当之处。”李兰两条长长的秀眉一皱,“就算是要防备南楚的阴招,故而踏雪荀梅亲至长安,以防不测。可西魏若真是想迎回质子,只需遣几位辞锋锋利的文臣便可,何必如此大费周章?禁卫副都统不去庇护魏帝,跑到我朝岂不是多此一举?”
“如此而言……此事的定性,可就有碍于国本了。”王启年附和志:“也不知是谁去给他们出的主张,也幸亏他们敢鼓足了勇气来。”
李兰一面欠身重新为他添续热茶,一面道:“王大哥不辞劳苦入长安,为踏雪荀梅而来,想来也是与其有所渊源吧?”
“南楚入长安,天然是为了禁止这场盛事。”王启年视野锁在李兰的脸上,慢慢道:“老弟你有所不知,南楚与西魏两国素有间隙,已长至百年久矣,何况当年各国企图趁西魏内哄,裂土而分,便是先朝楚帝从中作梗。此时又怎会对其坐视不睬呢?”
几人细细回想,痴钝地发明仿佛是如许,只是入京后琐事本就多,一时没在乎罢了。
“命理之奥妙,岂是我一介愚人能窥算的?”李兰发笑道:“不过依李某的小见地,不管是西魏也好,南楚也罢,这事如何看都对公主殿下是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