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节《议汰兵书》[第1页/共5页]
“……是时海内殷实,兵革不举,普免天下赋税已经四次,而户部尚余银七千八百万两。高宗范围宏远,不吝散财以增兵力,当时大学士阿桂即上书陈论,觉得国度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觉得继。此项新添兵饷,岁近三百万,统计二十余年即需用七千万两,请无庸概增。高宗旋以廷臣议驳卒。”
三月初十,曾国藩携老婆家人回到北京,安设一番家事以后,马上出发,奔赴天津——天子的御驾已经到了天津,驻跸一日,明天就要起驾前去绿营驻防营地,巡查兵勇,随后到大沽口炮台观炮,至于几时从天津起驾还京,还是下一步的事情。
“你在客岁三月给朕上的折子,朕看到了,”天子说,“本来是想马上交部公议,然后找寻到一条可行之法,推行下去的。不过朕想,这等大事干系匪浅,可称是牵一发而动满身,特别是各省八旗、绿营当中,兵士、将佐得闻此事,事前托人烦窍,闹到朕的案头来,也实在难以分身。以是,才始终没有给你一个唆使。”
“有罪归我承担就是。”胡林翼很快地说:“若蒙诘问,请你都推在我身上好了。”
他摆摆手,“你们归去吧明天朕骑马到天津。”
遵循军机处发下来的公文,天津是驻跸的第一首要之地,届时圣驾由东面入城,需求开一条非常宽广的跸道,容御驾通过。
胡林翼想了想,积弊之事太多了,不过碍于总督大人在,有些话不能说出来。天子看出来了,“你不消管纳尔经额,他如果为明天的事情勇于挟私抨击你,朕给你做主,你说吧。”
“臣今之说,缺出不补,不过六年,五万便可裁撤结束。行一马二步之计,每年可省饷银一百二十万两,十年以外,于经费大有裨益。此项银两不成轻动,督抚岁终奏解户部,另行封存,专备救荒,救灾之款。永塞开捐之门养兵为民也,备荒亦为民也,塞捐以清宦途尤爱民之大者也。一分一毫天子无所私利于其间,难道三代公心贤于后代搜括之术,千万者哉?若夫练习之道,则全视乎皇上精力之所属。”
“不开如何行?”丁习经大摇其头,“出警入跸,自古就是如许的定制,不开跸道,且不说有损天子的威仪,并且难保没有人犯跸,当时候如何办?”
“皇上圣德如天,爱民如子,臣不堪钦服之至。”
曾国藩所上的《议汰兵法》,笔者照实而录,并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是想请很多体贴、存眷这部书的读者看一看,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已经熟谙到了兵制此中的风险,并且在思虑着精确而可行的处理路子。A
“宣宗天子每与臣下谈及开捐一事,何尝不咨嗟感喟,憾宦途之滥杂,悔取材之非计也。臣尝计国度岁入之数与岁出之数,而兼顾之。一岁本可余二三百万,而水旱偏灾,虽尧汤不免。以咸丰元年之丰稔,而有江浙大风而灾,广西以兵事而缓计。额内之歉收已不下百万,设更有分外之浮出,其将何故待之?今虽捐例停息,而不别筹一长远之策,恐将来仍不免开捐。以天下之大,而无三年之蓄,汲汲乎为朝夕之图而贻君父之忧?此亦为臣子所深耻者也。当此之时,欲于岁入常额以外,别求生财之道则每多搜括一份,民受一分之害,诚不成以妄议矣。”
曾国藩是在夜里赶到天津的,城门早已经封闭,只幸亏城外的驿站歇息一晚,第二天一早,换上朝服,到天子驻跸的行宫递牌子请见。
“伏求皇上于三年以后,行大阅之典,明降谕旨,早示按期。练习三年,必大有转机,外省营伍势虽远偏,求皇上先重视数处,物色将才,漫衍天下关键之地,但使七十一镇当中有十余镇可为腹心,五十余万当中有十余万可为长城,则缓急之际,隐然可恃。天子之精力一振,山泽之猛士云兴。在我皇上加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