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清纯的岁月》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天国历险记 第5章(宫中受审三)[第1页/共3页]

不想东汉王朝已在中国灭亡了一千七百多年时,却另有个东汉的小王国仍在这个与世隔断的深山冷静地保存着。难怪国王会对汉朝的汗青和结局如此地体味和存眷。国王待我看完书中的第一部分,就把书籍收起包好,重放在了书厨中,然后对我说,“虽是与大汉隔断千百余年,天民亦难断其骨肉之情,不想大汉王朝竟是国破家亡。”说着,便是悲声甚切。我用安慰的口气说道,“国王不必悲怨,虽大汉王朝已亡灭千余七百多年,但中国亦为大汉的子孙。”如许说来,国王的脸上才有了悦色。

书的第一部分是“先祖开篇”,因为年时已久,笔迹恍惚和繁字太多,我就感觉看起来很吃力很难懂。但书中的大请安思我还是能懂个大抵。故事是说东汉106年,先祖随使臣西行与安眠通使,次年间返回西域至于田,突患腹疾昏睡数日不醒,被遗留城中达旬日之久,后经医治病愈,便徒步兼程追逐使团。行至楼兰古城,却不料因风沙之害,河道变道,城边河道已干枯数月。故城内一片荒凉,甚为苦楚。诸多城民沿河道挖坑打水,而水中泥沙甚稠,不成饮用。先祖遂四周探听使团行迹,却说早已拜别一月不足,不知去处。先祖欲寻路返京,却传闻陕甘境内正值羌人暴动,汉军退居长安,使回返之路尽被羌人所截,且羌人残暴,是汉人必斩。先祖无计,欲北去鄯善。一日至西门,见数百游民沿途回返,说途中已有官兵扼守,不准强过。先祖一时激愤,便调集游民数百余人,说我乃汉朝使者,自安眠而归,知西南之处有一于田之地,人稀地广,水源丰茂,世人可随我前去。遂有浩繁城民应之,浩浩大荡一起朝西南迁陡。步行一月不足,终至于田。此地原为一僻小村落,并无官府。移民遂沿克里雅河西岸聚分解村,开垦播种,疗摄生息,甚为安宁。先祖本想在此地临时安生,待西域平和,羌人拜别,大道开通以后,再返程回京。却不想,迁至于田以后,连续数年,西域终不能安宁,就连克里雅河边的这片偏隐之地也经常有匈奴兵马巡游骚扰,搜取粮物,强抢民女。先祖甚忧,成心西迁疏勒。然一日,一年长道人登门卜卦,测算极准。先祖遂求其卜算西迁一事。道人说:不成,疏勒人稠地广,已为外族占有久矣。先祖便问:现有匈奴经常巡扰,又不成移民西迁,如之何如?道人答曰:西南群山雪峰当中有一瑶池,草木富强,气候极佳,为齐天入云之雪峰所环抱,与世隔断,可为生息疗养万年之地。只是征程万里,门路悠远,极其艰险,不知意为如何?先祖比年已为战乱忧烦甚多,闻之甚喜,曰:如有此地,敢有不迁之理?只是举家迁行数千百姓,实为不易。道人曰:彼处虽佳,却无粮棉村舍,可遣壮男秀女各百十人前去开垦耕作,待来年丰衣足食之季,且可将其父老亲子迁至此中。先祖从之,遂选得青壮男人与灵秀之女各百人,多带衣食与精美牛马,随道人于暮春之际上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猎取鸟兽,采摘野食,日夜兼程达四蒲月不足,终行进至道人修身隐居之地。此地果然草木富强,气候极佳,河水环抱,与世绝迹。此时,道人说于先祖:可令其壮男秀女自行婚配,择地而居,开垦播种,自食其力。先祖从之。翌年之夏,粮棉歉收,迁民思亲甚浓。先祖便问道人:可令人迎迁其村人。道人说:不成,此去于田数千里,崇山峻岭,河川纵横,路途奇险,恐此去而不得回返。且山中地区不敷百里周遭,若将数千村民迁至山中,人多势繁,必会内遭隐患,外遭祸乱,使我世人难有安宁之日。遂使先祖率人将入山之溪水改道山外,将溪水之洞用巨石封堵,使山中壮男秀女与外界今后隔断。数年后,道人病患升天,先祖遂将此地以天国名之,将道人以天父名之,并将天父之遗训为天国之法规。天国十三年间,先祖驾崩,是年五十一岁。十岁之子戚琪继位,名号宣王。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