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黄太冲,你怎么也叛变了?[第1页/共3页]
如果朝廷能够清查东南之官田,而后授之于民,一户授50亩,田租以什一为则。只收田租,不收丁税及其他。并且只收米面,不收银钱。
这个黄宗羲一天到晚怼天怼地的仿佛不畏威权,明天见了抚军太子本人如何不怼了,不但不怼,并且还一个马屁接着一个马屁的拍,还献了清田授田之策......你这是要出售东南士林啊!你这是叛变!你是叛徒啊!
“黄太冲!”罗至公低吼了一声,“请慎言!”
“理财,何故为先?”
因为劣币摈除良币那是经济征象,而行铜禁必定会形成铜价昂扬,铸良币又会让铜和钱的代价倒挂,到时候毁良币取铜和私铸劣币的征象就会众多。当然了,这些题目在18世纪中叶今后都会获得处理。因为在那今后,欧洲人应用了更高效力的炼铜技术,同时在美洲发明了庞大的铜矿。如果在那以后,大明持续以铜钱为首要畅通货币,又不能锁国闭关,那么铜钱必然会大幅度贬值!
黄宗羲道:“先说清田。天下田土共有四类,一曰屯田,二曰官田,三曰民田,四曰隐田。
“东南之事,当然是理财为先了!”黄宗羲笑道,“东南本就是财产堆积之地。居于东南的朝廷如果连财都理不好,另有甚么事情能做好?”
黄宗羲又言道:“理财之次,当属清田授田!“
“好好好!说得好!天子守国门的功效,的确不如九塞藩王!”朱慈烺拍了拍巴掌,笑着道,“只是成祖文天子以藩夺国,自开恶例,担忧子孙当中有人师法,才不得已迁都北京。此事归根结底,还是建文削藩之过!建文重儒臣而轻藩王,想要师法赵宋之政,却又没有赵匡胤的手腕。成果坏了太祖高天子所布之局,也为国度埋下了隐患。不过即便建文能以杯酒释了藩王之权,然后行以文御武之法,也就是一个孱羸之宋。”
这少年还真敢说啊!他是......莫非他就是太子殿下!?
秦淮河边,白门阁,杳渺的丝竹之音,从二楼传出。经历了白日的喧哗以后,夜幕来临,秦淮河变得格外安好。暮秋晚风缓缓,让品德外镇静。
“燕京之失,乃是天子守国门之误和削藩废封建之罪也!所谓天子守国门,实在是国门守天子,设九边重镇,糜费数百万,环卫天子四周,一旦燕京有急,九边兵马就会为之变更,疲于奔命。而天子之都,又稀有十万乃至百万生民,日费米面无数,靠北直隶瘠薄之地难以供应,只能以12万运粮军万里调运,实在是疲敝天下之政!若论其守边之功过,实在不如昔日太祖高天子所设之九塞藩王。若九塞尚在,建虏之祸由辽、宁二藩就足可弥平,何来本日之巨祸?”
他说到这儿,目光已经堆积到了黄宗羲那张颧骨凸起的脸颊之上,浅笑着道:“太冲兄对抚军太子之所为,如何对待?”
朱慈烺又问:“依先生看,东南之事,何故为先?”
黄宗羲想了想,又道:“若金银不能骤废,那也应当更易征税之法。古之征贵征贱,以粟帛为俯仰。故公上赋税,有粟米之征、布缕之征是也。”
朱慈烺目光在室内一扫,然后又笑着道:“在我看来,国门守天子只是迁都北京的两大弊政之一。另有一大弊端,则是都城阔别了东南富庶之地,使得东南之富处在了朝廷的长鞭以外!
朱慈烺晓得黄宗羲说的是《明夷待访录》中财计篇的观点:废金银,铸铜钱,并且另有行铜禁,铸良币——看着很好,但是却没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