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闯王来了当炮灰 上(求收藏,求推荐)[第1页/共2页]
实在这些冒雨堆土的民伕还算是荣幸的,起码比那些被押到天津北城下当炮灰的人要荣幸多了。
在天津北城的北、东、西三面城墙内里,另有三个草袋负土堆成的堡垒,这些都是炮垒!一旦雨过晴和,从北京运来的红衣大炮和佛郎机炮就会被推到这些炮垒当中,用来轰击城墙。
而另一部分从天津卫周遭的大族征来的丁壮,则直接投入了天津卫北城攻城作战!
后者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生得白净儒雅,清楚是个儒家精英。可不知如何却入了洋教,跟着从那不勒斯王国来华的上帝教神甫毕方济学过数学、化学和炮术。在崇祯十六年高中进士后还上疏重提徐光启、孙元化的枪炮救国之法。不过当时崇祯天子早就焦头烂额,也没财力去鞭策军事鼎新,以是就没甚么下文了。以后这刘良就一边在北京守选,一边跟着汤若望持续学习西洋的奇技淫巧。
此时在天津卫北城之下,这惨状可更甚十倍!
狠恶敲打金属的声音在雨幕当中响起,刺穿了一层层白茫茫的水汽雾气,宣布着大顺军的一轮打击已经得胜。
因为连日大雨,天津卫北城的城壕当中水位暴涨,但是有好几处已经被草袋填满,成了通道。通道四周,层层叠叠的都是百姓民伕的尸身。
比拟之下,清朝在保卫理学道统时就果断很多,汗青上投奔大清的李祖白和其子李实就因为一本《天学概说》被判了凌迟!到了晚清期间,连林则徐如许展开眼睛看天下的大儒,都不晓得英吉利人的膝盖能不能打弯了。至于李鸿章这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汉奸洋务派,更是耐久成为儒林正道的公敌,如果不是手里有军队,脑袋多数也保不住……
趁便提一下,明朝的士大夫对待西洋奇技淫巧的态度和厥后清朝的士大夫有所分歧。清朝的士大夫对儒家道统看得更重,对西洋的文明和奇技淫巧充满警戒。而明朝的士大夫猎奇心更强,对于学习西洋文明技术的态度也更主动。如徐光启、孙元化、杨廷筠、李之藻、李天经、李祖白如许的端庄儒生乃至大儒,都公开学习和翻译西洋的技术册本,乃至还很多人入了上帝教!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之道都不讲究了。
不过等天津卫周遭的富户耗损没了,还是会轮到他们的!
卫河的河道就这点宽,可比不了大海,如果有多量逆流而下的火船,沈总舵主的沙船可就有火光之灾了。
而天津北城一旦被攻破,停靠在卫河上的沙船可就赶上费事了。因为北城落空后,浮桥也将不保。而浮桥一旦被粉碎,那么大顺军就能操纵强征来的漕船顺着卫河向沙船帮的沙船建议打击。
只是现在被拉来负土堆山的老百姓们,心都有点凉了!
城墙之上有遮雨和防箭的木幔、步幔,将十数门佛郎机炮遮护得严严实实。这十数门佛郎机都由汤若望和一个名叫刘良的新科进士在批示。
这些沙船处在天津卫南北两城和浮桥的庇护之下,能够说是万无一失。
天津卫河南岸一带,因为有河道樊篱,另有天津海军的庇护,在几次满洲兵入口之战中算是丧失较小的。以是人丁还算麋集,官方的存粮和财物也多些。倒是便利了现在攻城的大顺军拉伕征粮。
在三月二十一日的时候,又和汤若望、李祖白他们一块儿跟着朱慈烺跑了。现在都被临时归在抚军大元帅府的军政卫当中,分担火器。此中李祖白管火药,汤若望和苏子文管大炮。李祖白的儿子李实则被朱慈烺找了去卖力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