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曲[第2页/共2页]
朱希平出世的时候,这个村庄尚处于民国动乱期间。平汉铁路轰鸣的汽笛声中,一车一车南下、北上的货色从村庄北边缓缓驶过,直至消逝在视野以外。与此同时,南腔北调的各色人等也跟着铁路的通行来到了七堰屯。
但同时,朱希平又是一个悲观的人。村庄里的张瞎子拉一手好二胡,村庄里的李寡婶是唱曲剧的妙手。朱希平每晚都去张瞎子家里,听拉弦唱戏,并跟着学拉弦、学唱戏,如醉如痴,贫寒的日子倒也过得舒畅。
朱希平看在眼里,对日本鬼子恨之入骨。
所谓文物,張瞎子说,就是埋藏在地下的当代人们糊口所利用的统统器物。从材质上说,包含青铜器、陶器、瓷器、金银器和石器等,从服从上来分,包含合用容器、祭奠用器,植物鸟兽器物等。因为它们埋藏汗青长远,存世未几,代价不菲。一些人企图通过盗掘的体例获得它们,换得财帛或者为己统统。
一天,朱希平又像平常一样来到張瞎子家,见到了一个不熟谙的人。一个戴眼镜的瘦老头毕恭毕敬地站在張瞎子面前,叽里呱啦地说着难懂的话。張瞎子坐在那边,始终一言不发。
“埋藏在地下的文物代价连城。”張瞎子说着有些冲动。
少年期间的朱希平是不幸的。三岁母亲死去,六岁父亲病亡。小小年纪就落空了父母的关爱,只能与哥嫂相依为命。因为糊口实在贫寒,朱希平不能像其他的孩子那样走进书院,不得不遵循哥嫂的叮咛放牛打草、养猪养鸭,早早体味到了糊口的艰苦。
“但是,”朱希平说,“我们村地下的文物谁见过?长甚么样啊?”
“那你晓得为甚么取如许的名字吗?”
“我们村的汗青?”
朱希平一愣。他四岁的时候跟着父亲渡河去过阿谁村庄赶集,天然晓得名字。
“莫非我们村庄当代还曾经是个首要都会?”
“我去过的,叫高陵嘛!”
在張瞎子和李寡婶的体贴下,朱希平度过了不幸的童年。
“但是,这些文物属于国度统统。不属于任何人。更不属于侵犯我们的日本人。”張瞎子接着说。
少年朱希平见到了凶神恶煞般的日本兵。他们耀武扬威、成群结队来到村庄里偷鸡摸狗、掠取财物,逼迫村民到据点修建堡垒等工事。朱希平的哥哥朱海平就曾被拉去做劳工,三天后才让回家。背上被皮鞭都打烂了,好多天都不能躺着睡觉。
“我们不能让他得逞!”張瞎子和朱希平异口同声地说。
“啥是文物?我们村庄有啥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