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傅家四爷很绝望[第2页/共2页]
所谓的“心都偏到天涯去了”,莫过于此。
犹记得,当时,她曾跟娘家求救过。可,当时,老夫人是如何说的?
老夫人笑得见牙不见眼,毫不踌躇地搂着傅佩瑶,一通细细地查抄,嘴里还不健忘念叼道:“你那爹也是个不着调的,明晓得小乖乖‘醒’了,不晓得立即就遣人快马加鞭地将动静送过来,也不晓得提早将小乖乖送回府,好生地养养身子,偏要拖拖沓拉地拽着小乖乖赶了一个多月的马车!”
如果以往,傅四爷这招一使出来,不说能立即就让老夫人收回媒介,却也会让老夫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默许别的人的帮手。
开甚么打趣!
特别,两老当年可都是武将!
可,由此带来的,倒是没有涓滴嬉笑欢乐声,端方礼节大过天的沉闷。
不过,明天嘛……
交战边陲,杀敌无数,风俗了“直来直往”“说一不二”,从不搞甚么“迂回”之道的白叟家,现在,每天都要面对长房儿媳妇带领之下,府里那种“明显一句话就能处理的题目,偏要兜无数个圈子,让人猜得特别辛苦,稍有不慎就会戳到他们玻璃心”的场景,久了,不免郁结于心。
就有丫环,搬来一方矮凳。
可惜,为了摆脱掉“泥腿子”这类不好听的说法,老国公爷破钞了好几年时候,将大唐王朝统统世家勋贵家的女人扒拉了一遍又一遍,终究遴选出一名能担得起“宗妇”职责的女人――鸿文书院山长家的嫡长女。
恰好,轮到卸甲归田,安然做着养尊处忧老太太的安国公府老夫人了,就能整出偏宠嫡季子家嫡女的事情来!
这,让人如何不嫉恨?
自从聘了这家女人进府,自从老夫人将管家权交到这家女人手里后,国公府一扫过往的“没端方”,而变成了让人暗里里提起时,也不得不翘起大拇指奖饰的“礼节之家”!
傅佩瑶津津有味地望着这一幕,内心的“得瑟”“镇静”和“冲动”之情,几近将近讳饰不住地流泻出来。
傅四爷抬开端,用一种特别不幸,特别委曲,特别无助的小眼神瞅着老夫人,就希冀着能激起老夫民气里那所剩未几的怜悯和心疼之情。
呵!
毕竟,归根就底,傅佩瑶的生母是太上皇最疼宠看重的长公主,身材里流着一半的皇室血脉,本着“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的启事,一世人偏宠几分,也就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