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1页/共4页]
小五道:“提过,提过,说王大娘最是个心眼好的。”寻口袋装了半口袋黍米,半口袋白面:“这些算大郎嫂子的一点儿情意,您可别推让,我给您背家里去。”说着大步走了出去。
碧青问太小五,莲藕这个东西在冀州还算奇怪东西,有钱人都喜好尝鲜儿,这东西时令短,冀州又少,故此代价不菲,冀州府的各大饭店子最喜好,如果能种出来但是条发财的门路。
刘氏出来,小五说明白了来意,刘氏那眼泪啪嗒啪嗒的往下掉,小五忙道:“婶子就别难过了,粮食咱家有的是。”说着就把牛车上的粮食扛了出来。
小五在沈家住了三天赋走,驾着牛车去几十里外找了个郎中来给沈家爹瞧病,又抓了药,把种番薯的体例说给了刘氏,才往回走,故此晚了几天。
碧青遣二郎去街当刘孀妇家打了两角浑酒,温在灶台后,利落的刷锅,炒了几个菜,菜出锅,酒也差未几热了,里屋放了炕桌,何氏号召着小五在炕头坐了。
碧青还没回过神儿,脖子就被一只铁钳般的大手掐住,抵在背面的麦草堆上,男人力量大的,碧青直翻白眼,心说这死的也太怨了,正想着,俄然脖子上的力道松了下来。
这么想着,手往门背面一摸,把扁担抓在手里,侧着身子扒着灶房的门缝往外头看,虽说冷,可玉轮大,也能瞧见,影绰绰见一个影子在院门口晃了两下就进了院子。碧青咬了咬牙,心说,好大胆的狗贼,偷到你姑奶奶家来了,今儿不给你几扁担,你记不住经验。
晾了十天土窑终究干了,不消碧青管,二郎每天盯着土窑,时不时的按一按,就盼着土窑干了好烧炭,他对嫂子说的炭非常猎奇,想不出明显是柴火,如何烧成炭就比柴火好了。
碧青想细心瞅瞅,就往外探了探身子,不想脚下不谨慎踢到了鸭食盆子,哐一声响,院子里的贼,脚步顿了顿,就往这边儿走了过来。
到了碧青家门前,就见院门口坐着两个孩子,两张小脸上除了骨头就剩下眼睛了,说话都没力量,可小五还是一眼就看出来,阿谁小丫头的脸庞模样儿跟大郎嫂子活脱了一个影儿,想来是大郎嫂子的亲妹子,只不过,饿的都没人样儿了,眼巴盼望着小五,望的小五一阵阵心伤。
估摸朝廷派人清理过了,倒是没瞧见多少死人,偶尔发明一两根骨头,曝在荒漠里,看的人打心眼儿里发冷。
刚一开外屋的门,呼啦啦一阵北风吹出去,冻得碧青打了个寒噤,裹了裹身上的棉袄,才迈了出去。
本年却不一样,本年娶了儿媳妇儿,儿媳妇儿有本领,跟二郎捣鼓了足有半个月,弄了两捆黑漆漆的焦木头,不想竟比柴火好,好着还禁烧,夜里埋上灰,能烧一早晨,把灶炕烧的滚烫,烘的屋子里都是暖的,坐在炕头上做针线一点儿都不觉着冷。
还是刚那妇人道:“碧青娘但是欢乐傻了,瞧孩子们饿的如许儿,还愣着做甚么,做饭要紧。”说着忙着舀水刷锅,灶里塞了两把柴火,水滚了,抓几把黍米出来,不大会儿就熬熟了,不等着凉,两个孩子就吃了两碗,嘴烫红了都舍不得放下。
小五看着内心难受的不可,庄稼人谁没颠末荒年,老天爷仿佛见不得庄稼人过好日子,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儿未几,大多时候不是旱就是涝,要不然就闹蝗灾。
刘氏这会儿也回过神来,跟小五说:“这是邻居王大娘,亏了她常周济着,我们一家四辩才没饿死,不知青儿提过没?”
何氏活了四十多年,还是头一遭过上如许的舒坦日子,这都是托了儿媳妇儿的福,想着,昂首瞧了瞧劈面纳鞋根柢的碧青,看她有些笨拙的行动,何氏不由摇点头,这么巧的一双手,会写字,会画画,会做饭,会种地,样样儿都成,可就这女人家都会的针线活,如何也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