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第1页/共2页]
豆腐的买卖比葱花饼、油酥烧饼,乃至比混糖月饼还要好。这才几天的工夫,就有燕城的人专门跑来小县城的集市买豆腐。
马氏笑道:“李家对你可真上心,豆腐一斤四个铜钱,送了好几斤。”
马氏最是宠嬖这个小儿子,柔声道:“一个豆腐罢了,瞧把你喜的。”
对,来回跑个几十里路就是为了买豆腐。
刘婆子端着豆腐去了厨房,揣摩着甚么做才好,张秀才的长女张芸与小儿子张澈从内里玩返来。
马氏出身商户之家,比较实际满足,对现在的糊口还算对劲。
李山环顾篱笆内里没有村人,这才开口道:“快意,今个我在镇里接了一笔买卖。”
不但是马松,张秀才一家人也是爱吃这有豆腐的一菜一汤。
豆腐这么受欢迎,真是出乎料想。
马松点点头,“那不算贵。”物以稀为贵,豆腐只要李家卖,如许的代价当然不贵。
到了夏季,北方冷的要命,再有钱的人家里也吃不着新奇菜,豆腐这么好吃的吃食会有很多有钱人买,到时他把每斤的豆腐代价定高,定能赚到银钱。
“你不说,我和你爹都健忘这事了。好。”赵氏现在感受是有女万事足。
“豆腐真好吃,也不贵。一斤能炒一盘,百口人都能吃。”
一桌的菜,炒豆腐、豆腐海米汤最快被吃光。
李快意跟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赵氏道:“娘,今个一早,我看我们家上面的水沟边的水都结冰了。等会儿,我让二叔拿干草、破棉被把我们家的水井包一包,别把水井冻住了。”
张秀才与马氏共生了三个后代,长女张芸,本年十二岁,面貌生得清秀,性子比较活泼,二儿子张祺,本年七岁,已经在书院读书,小儿子张澈,本年四岁,恰是天真敬爱的时候,每天只识几个字。
李山赶着驴车返来了,喜滋滋跳下车,从车里拿出一个大竹篮,“快意,爹买排骨了,你早晨做粉蒸排骨。”前次做的粉蒸排骨好吃的差点把舌头吞掉。
“这气候,豆腐放几天也不坏,就算冻住了,冻豆腐也能吃,味道也好吃。”
李家的豆腐现在一天已经卖到七百斤,发卖量翻了一倍,赚的银钱跟着涨了一倍。
马松甚么买卖都做,春夏做茶叶丝绸买卖,秋冬做外相药材买卖,把南边的茶叶丝绸卖到北方,把北方的外相药材卖到南边。
一天纯利润近三两银子。李快意每天给李山二百个铜钱,给赵氏四百个铜钱。
张秀才特地提早返来,跟马松相见甚欢,一会儿让开午餐。
张芸答道:“娘舅,我听小娟的娘说一斤豆腐四个铜钱。”
从燕城来的人在买豆腐的时候忍不住跟旁人夸奖豆腐的好,也是在说他们并不是傻子。
张澈踮起脚,看到案板上面放的豆腐,欣喜道:“豆腐!姐,本来我们也有豆腐。”
“我晓得。这豆腐就是我妹夫教的李家门生送的。”马松是个买卖人,走南闯北去的处所多了,见多识广,在吃食上面天然也是如此,还真的没见过豆腐,感觉有两分希奇,风俗性的探听起代价,“既然是天下独一无二,代价应当不便宜。”
张芸想到小娟的娘目光的对劲,莞尔道:“我们刚才在小娟家,她家买了一块巴掌大的豆腐,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李家豆腐,问我家买没,我还觉得我们家没买呢。”
“我做的粉蒸排骨用的粉是放了好几种调料大米粉,可不是普通的粉。”李快意心道:如果粉蒸肉可更好吃。
张澈看着空空的盘子,“娘,明天我还要吃豆腐。”
刘婆子做了炒花生米、炖老母鸡、烧猪肉、大葱煎蛋、蒸河鲤、炒茄子、炒豆腐、豆腐海米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