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逆流伐清》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八章 扶弱击强(求收藏)[第1页/共2页]

别冲动,别镇静,只是一个假想,但还是一个有能够实现的思路。朱永兴抹了下嘴巴,感觉本身过于天马行空了,应当找几小我好好切磋一下。他定了定神,翻开车帘,对内里的亲卫叮咛道:“宿营后请汝阳王、叙国公等将领,另有长史易成,来吾营帐,有军秘密事相商。”

归正,张勇和甘陕绿营的将领就是一个意义,雨季再攻腾冲,毫不成行。

吴三桂不想现在大肆用兵,就得找到合适的来由,并且还要借机扩放逐力,并向清廷摸索着索要更大的权力。把腾冲的兵败窜改成对本身无益的身分,吴三桂可谓是老歼巨滑,策画深远。

你们呆在昆明舒畅,却让我带人去享福冒死?吴三桂当然不满,更不想把本身方才组建的军队扔进活天国里去。当然,不攻并不料味着不守。经此一败,永昌、大理、姚安的戍守兵力便显得薄弱,必须增派兵力,安定占据这些滇省要地。

;

攻伐莫氏,然后就要再和郑氏作战,这是两个敌手。打击郑氏呢,莫氏不但不会帮手,估计还要欢乐鼓励,大力帮忙。这一加一即是二的算术题,朱永兴用脚也能算得清楚。

岐山侯王会、公安伯李如碧、杨武伯寥鱼、总兵史文、邓望功……东阁大学士张佐宸、户部尚书龚彝、兵部尚书孙顺、侍郎万年策、大理寺少卿刘泌、兵科都给事中胡显……在朱永兴批示明军停止腾冲大战的时候里,仍然有很多的南明武将文臣对前程悲观绝望,纷繁向清朝投降。

再遐想到宋朝联金灭辽,致有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厥后又联蒙抗金,连半壁江山也在崖山残落灰飞。汗青的经验哪,要么一个两个全灭掉,要么就联弱击强,借力打力。

…………

如许看来,明军与莫氏结成联盟的能够姓还是非常大的。而莫氏固然有力与郑氏对抗,但毕竟在高平、太原、七溪、谅山等地耐久占有过,另有些推戴者,倒也不是一无是处。

再举兵攻打?对于满洲兵将的要求,吴三桂并不附和。正逢雨季,门路泥泞难行,当场补给行不通,那运输的压力就实在是太大了。另有张勇等人在文书中的惨痛描述,边外之地的雨季的确如天国般可骇。瘴疠、蚊虫、毒蛇、蚂蝗……皆是可夺人姓命、杀人于无形的短长之物,无处不在,且防不堪防。

安南郑氏和莫氏在面对中国王朝的时候,采纳的都是合用主义。前附明,后附清,都没有甚么根基的政管理念,只为其统治得以持续罢了。而比拟于郑氏的翻脸无情,目睹南明已败亡期近,便进犯逃入安南的明军残兵,完整倒向清廷。莫氏则要更油滑一些,固然也向清朝表示投诚,但与南明政权仍有联络,并且收留了南明德阳王、武英殿大学士兼礼、兵二部尚书郭之奇等人居于高平。

………………

但永昌的垂危文书被飞马送到,如同一盆冷水泼头,一下子浇灭了无数人的好梦,打乱了全数的后续打算。

“……云南初定,凋敝不堪,且土司降卒张望,不成谋迫,须先安内,乃可剿外。伪明残军窜于边外,山川皆极险远,兼瘴气为害,霜降火线消。又雨季连缀,门路泥泞难行,雄师若动,粮草辎重难以运输。臣审度时势,杖量轻重,谓宜停息进兵。俾云南残黎稍藉秋收以延残喘,数万大兵,又得养锐蓄威。居中制外,俾伪明残军不能窥动静以叛逃,土司不能伺衅以狂逞。则饥饱劳逸,胜算皆在于我。是时当调拔将兵,责成防备,待秋后霜降而进剿,庶为一劳永逸、固内剿外之长计……”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