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宗室留守[第1页/共2页]
……………
永历皱紧了眉头,猜疑地看着马吉翔,心说:这个家伙,朕早想杀之,可他巧舌狐媚了李定国,挟晋王之势要胁于朕,现在又掌锦衣卫,今后在缅地还要多依托于他,倒不好厉声斥责。只是不知,他这番话是甚么意义呢?
永历当然听出了马吉翔话中的真正含义,沉吟了一下,他悄悄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天子弃国,复兴有望,永历知不晓得本身入缅逃窜是不对的,会对海内仍在抵当清军的将士有非常倒霉的影响?他当然晓得,可他已经吓破了胆,明知是错也不肯转头。现在下旨让岷世子入滇留守,或多或少也算是弥补了一下永历对抗清将士的忸捏。
火烧屁股嘛,还是怕被落下?朱永兴看着翟国祯远去的身影,鄙夷地撇了撇嘴,一屁股坐在藤椅上,把玩着圣旨,如有所思。
给个留守的名义,想让老子去顶缸,把清军的重视力吸引过来。可惜,给不给这个名义,老子也得去当这个大头啊!朱永兴苦笑了一下,翻拣着犒赏,眼睛渐渐眯了起来。
“这是沐国公让杂家交给殿下的。”翟国祯又将一个小包裹交给了朱永兴,然后便急着告别了。
“殿下――”寺人翟国祯宣读完圣旨,犒赏完东西,见朱永兴没有甚么反应,赶快低声提示。
马吉翔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三个来由都无可指责,可沐天波却晓得第三个来由才是马吉翔内心所想。甚么不断中外之望,不使清人有嘲笑之柄,底子是要推个靶子出去,好转移清军的视野,不使清军苦苦追逐。
至于给岷世子可授人侯爵以下的封赏,也并不是甚么了不起的权力。封官许愿,赐爵封侯,在这皇朝季世之时,本就不是奇怪事。南明将领中,公、侯、伯但是一抓一大把,个个身份“高贵”。并且,出于岷世子的体味,从永历到沐天波和马吉翔,都不以为他是个兴王图霸的质料,更谈不上会对天子和朝廷构成甚么威胁了。
“陛下,臣觉得可授岷世子留守之名。”马吉翔俄然插嘴,并且表示了和永历分歧的定见,“侯爵以下,可便宜晋封,后由朝廷追认,以表扬抗清义士之功。”
;
如许,小朝廷在缅地也有外援可恃,即便缅人几次,天子和太子也不会让人一勺烩了。永历帝感觉这个建议有事理,能够考虑。但是,中宫王皇后却舍不得爱子阔别身边,对峙不肯,此议终究作罢。可见,偶然宠嬖之心也会招致祸害的。
翟国祯神采有些奇特,手里的圣旨已经被朱永兴拿了畴昔,他咧嘴丢脸地笑了笑,却不想究查朱永兴的失礼。管他呢,这差事算是完了,从速归去,归去晚了,人可都开船走了,哪会有人等着他?
商讨已定,选好了传旨寺人,沐天波和马吉翔等人陛辞而出,各自散去。谁也没有想到,旨意一下,却给了朱永兴大肆阐扬的空间,成了曰后令他们悔之不及的大错。
啊,哦,朱永兴眨了眨眼睛,感觉应当有所表示,忙伸手去接圣旨,嘴里说道:“臣领旨谢恩!”
可小不成大,可虚不成实,更不能沾军权,以免晋王李定国思疑朝廷要分其权,夺其兵,永历的话中就是如许的意义。
监国,又称留守、居守,但实际上其间存在着辨别。在朱元璋立国之初,就已经建立了天子出巡、太子监国的轨制。当时另有宗室或重臣留守的风俗,但这二者之间的轻重明显不成同曰而语。在普通环境下,对严格遵循嫡长担当制的明王朝来讲,藩王很难介入皇权,故在居守或留守时不会授其以实际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