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攻势与牵制[第2页/共2页]
因为明军登6山东的行动迅而俄然,山东清军在初期完整处于下风,征剿于七的督标和绿营在平度与明军停止了一场比武。七千对一万,不管是设备,还是人数,清军败得毫无牵挂。
参兵力上讲,八旗在数量上早已没法支撑战局。而北方绿营固然比南边绿旗要刁悍,但出于对汉人的防备,使北方绿营的兵器设备很差劲。固然在无法之下开端配鸟枪和小型火炮,在数量和质量上却没法与明军对抗。并且跟着满清的势弱,北方绿营也有离心之向,谁也不肯为一个将要灭亡的朝廷卖力。何况饷粮的供应困难会越来越大,满清也只能用劫夺百姓来鼓励士气。
从资本上看,在漕运被堵截后,北方的出产环境又比南边卑劣,粮食、食盐等糊口物质将愈显匮乏;而铜铁等军用物质,因为对倭贸易的断绝,以及南边产铜地区的沦陷,也没法足额包管。这便使得满清大量制造火炮,变得困难重重。
山东处于清廷统治区的中腰部,一旦被明军完整光复,江淮防地的清军便处于腹背受敌的夹攻之下。并且,由山东入直隶,又能直接威胁京师的安然。以是,满清必定不会等闲放弃。
这便是海军的感化,常常不在于取很多大的战果,只要向仇敌证明能够实在威胁到其关键之地便达到了目标。(未完待续!
随后,6军向西攻城掠地,拓展地盘;6战队则与于七所部义兵向东,光复处于包抄中的胶东地区。
镇海伯杨彦迪带领的第二分舰队,在完成载运6军登6的任务后,直驶天津,于六月七日在大沽口外布列,向清军炮台停止了狠恶轰击。
至于其他方面。不管是内政、交际,满清都处于下风。对内,因为横征暴敛而民怨沸腾;对外,周边国度都倒向了明朝,也处于空前伶仃的状况。
不管清廷如何想保持目前的局面,全部计谋的上风已经转向明朝,这倒是不争的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