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荆岳对峙[第4页/共5页]
再加上滇桂两省的明军摆脱了手脚,一起守势迅猛,更是吓得清朝官兵胆战心惊,闻风而逃。
“处所官民人等,身在贼境,或心存忠义,不能自拔;或被贼驱迫,思疑惧罪,大兵一到,玉石莫分。爰颁敕旨,通行晓谕,尔等各宜循分自保,无听诱胁,即或误从贼党,但能悔罪归诚,悉赦过去,不复究治。”
“荡朔军换防后,转长沙,走株州,攻萍乡,入赣省后与魏君重所部北进威胁南昌。”
明军的反攻凌厉难敌,满兵败于衡阳,绿旗清军则是一触即溃,乃至闻风而逃。清廷非常震恐,挡不住明军的守势,便究查处所军政大员失土的任务。又是圣旨连下,一边虚声打单,一边政治利诱。
这是兵家知识,参谋们所提,汗青上也如此,朱永兴从善如流。
“吴三桂背叛以来,湖南绿旗官兵多附贼。”
十一月十七,接到吴三桂所部归正投诚的动静后,殄朔军由叙国公马惟兴带领,并部下总兵李承爵、黄元才、张国用,率部由桂林誓师出征,杀入湖南。先破永州,然后挥师北上,于十一月二十五再取宝庆府治邵阳,在西面对衡阳清军构成了夹攻之势。但殄朔军并未向东挺进,而是持续北进,再攻湘乡(娄底),做出兵进湘潭,堵截衡阳清军退路之势。
固然有了长沙海军,但船小炮少,多是兵船,远不如长江海军威猛,攻打荆州必定需求长江水助阵。
一番安插下去,明军的计谋重默算是转到了荆岳。遵循预算,清军调兵遣将,加强荆州设防,起码需求半个月的时候。即便有轻骑星夜赴援,也不成能太多。明军控遏岳州,即是堵截了长江下流清军沿江援助的通路,而郧阳、襄阳又在讨朔军手中,清军只能从武昌走陆路,或沿汉水至潜江或沙阳后转陆而行。
“海军抓紧清算,三今后解缆,泊于虎渡河(今仍名,属湖北省境)上游,截住荆州清军咽喉。”
但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透暴露其善持两端、柔嫩寡断的致命缺点。屯驻松滋数月之久,毫无北进的迹象。这个计谋上的致命弊端给了清廷调兵遣将,重新设防的机遇,构成了荆岳对峙的局面。并且,这类军事上的保守主义,也使吴军很快丧失了进取的锐气。
常德总兵官杨遇明与吴三桂是故交,官至明守备而降清,先授予山东莱州游击,以军功升至副将。顺治十二年,升任湖广常德镇总兵官。闻听吴三桂归正,荡朔军兵临城下,其子杨宝应亦是荡朔军将领之一,遂为内应,开城迎荡朔军而入,知府翁应兆投降。清兵逃窜。
“谍报局,再派人携孤密信至夷陵,命夔东各部与长江海军沿江而下,于松滋会师,控遏荆州上游。”
朱永兴坐镇岳州,亲身督师,并没有顿时作打击荆州的筹办,而是停止了一番兵力变更。
此时,清廷终究认识到只动用满洲八旗和汉军绿旗兵,已经兵力不敷,不得不征调蒙古各旗军队。先调察哈尔护军骁骑一半兵力,从蒙古四十九旗中先调间隔北京稍近的科尔沁十旗、敖汉一旗、奈曼一旗、克西克腾一旗、归化城十旗,共出兵万人。
“逆贼虚声望吓,乃至巡抚卢震弃地叛逃,已行拏究。湖南文武各官仍能保百姓,恪守处所,允称失职,事平之日,从优加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