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逆流伐清》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六章 劝进风潮[第1页/共5页]

“缮兵昭武,以临羣雄之隙。谓之努力于武备;万马嘶昭武,将军夜控弦。谓之显武扬威。”查如龙见朱永兴的手指在昭武上点了又点,踌躇难决的模样,便在旁援引古文解释了一句。

再者,朱永兴也算是含蓄和刻薄了。凭他现在的气力,便是直斥永历无德、无能。乃至无道,要取而代之,又能有多少反对的声音,多大的反对力量?

大要工夫做足了,三辞三让,朱永兴终接管劝进,定于三月十五先亲祭明太祖陵,又遣内阁大臣张煌言等告祭昊上帝。

加上朱永兴免除数省漕粮示恩于民,大发地盘票褒赏义民乡勇,又调拔粮食赈恤遭到战役培植的百姓,再有鼓吹机器造势,爱民仁厚之名立时在官方获得哄传。

三月十五,朱永兴率南京文武官员祭拜孝陵,史载“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上马。上行三跪九叩首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处所官严加梭巡,并致祭词。”

固然朱永兴和朝廷诸官员并未作决定。光复区已是一片沸腾。军队将领纷繁上书,表达激愤之情。请命出征,讨伐贪得无厌的蛮夷;官方言论亦被掀起,老百姓也以为缅人过于贪婪,浑不把皇明放在眼里,不过是因为皇上脆弱,逃到缅甸出亡。竟会被当作人质,大肆讹诈。岷殿下与朝廷之前已经是屈己受辱,现在缅人更是贪求无度,实在可爱。

对于那些贪婪的,免了漕粮还是不让利于百姓的地主、豪绅,朱永兴临时也不会公开降罪,而是令监察部记案。比及完整光复了江山,再跟他们算总账。

高应雷看出了李定国的踌躇和忧愁,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现在的情势看得更清楚、全面。

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帝自缢景山。因而,在南京拥立新帝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题目。一时候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涝以及周王、桂王均有即位的能够,各方权势纷繁退场。直至蒲月月朔福王朱由崧祭拜孝陵,才终究停歇了这场明争暗斗。祭陵后的第三,福王监国,半月后正式登极。孝陵在这场即位之争中,再次成为了正统职位的意味。

但三月月朔,风向俄然一变,湄公、河仙总督宗守义率先上书,慷慨奏曰:“蛮夷得志,欲留台端,必将轻中国。国不成一日无君,殿下当倥偬之时,受命留守,旋王大位以系民气,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达,励精政治,逐鞑虏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

只是这昭武——朱永兴记得汗青上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在衡阳称帝,便是用的昭武年号。

光复江南后,朱永兴这段时候也在察看,也在思考。他认识到传统的东西,在目前还是最好不要用号令法制逼迫改正,除非下安宁,他能够罢休施为,以倔强手腕加以推行。

当然,朱永兴也不是就这么听任不管。光复江南,获得了很多清朝官员的财产和地步,四川又需民开垦扶植,一部分地盘票能够在本地兑现,其他的则享用更优惠的政策,吸引公众前去四川。未完待续。。

高应雷的意义很较着,朱永兴比景泰帝更强势,为人也更自傲,凭永历的脆弱,他自不必担忧其复辟,也就不会象景泰帝那样严加防备,乃至到了严苛的程度。

“遥奉今上为太上皇,以殿下的仁厚和自傲,今上应不会有被锁南宫之事。”亲信幕僚高应雷虽没给出直接建议,但偏向性还是很强的。

老百姓是俭朴的,要求也并不高。能吃饱肚皮,有衣服蔽身,能不受战乱之苦,在现阶段便已经是非常满足了。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