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京,南京[第4页/共5页]
缺口两侧城墙被占据,入城通道已保无虞;明军持续涌入,已是第十个五百人队;鸡笼山和鼓楼岗被抢占,突击队正杀向小营……
在凡是的攻城战中,老百姓关门避险是应有之举。但此次城破的动静一传开,很多老百姓便扒门偷看,期盼着明军快点占据南京。
但朱国治这类对与汉人抵挡者不共戴天的情操深深打动了康小三,为了表扬他对清廷死而后已的虔诚,清廷为其著书立传,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全天下鼓吹他的事迹,上升到了忠良表率的高度。流毒遗传,直到当代的很多时候,朱国治仍然是以圣贤面孔呈现在册本和银幕上,在信息达的社会,实在是令人不解。
比如在阿谁胡想着要再活五百年持续制造笔墨狱,持续压迫汉人的《康小三大帝》中,朱国治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生命的最后时候,朱国治义正辞严地回绝吴三桂的劝降,痛斥其分裂国度(当时有如许的名词和观点吗?)的反动行动,向吴军官兵高呼满汉划一标语,慷慨就义、含笑而逝。
从南面杀进城去的破朔军,只是略一动,城中住民立即主动呼应,不惧伤害,奋力搬开堵塞城门的土袋、砖石。翻开城南的聚宝门、水西门。接着,城西的汉西门也被翻开,大队明军随即杀进南城,向城区推动。
本来,朱国治被炮声惊醒,得知明军杀进城来,立即面无人色,仓猝坐上四人抬轿,由数十名清兵开路,逃往满城。可驻守在满城的柯魁,却不肯翻开城门欢迎他,并且教诲攻讦他不该跑到旗人的地盘,应当构造百姓抗击明军,守住外城,好自为之。
各处的血水与尸已经开端断根,但朱永兴所过之处,仍然看到较着的陈迹。街道上碎石残瓦,血迹烂布,到处都有火炮和手榴弹炸出的焦黑。越往里走,战役的迹象便越不较着,这已经是清兵丧失斗志,溃败逃窜了。
这时候有些快呀!朱永兴获得军报,并没有喜笑容开,反而是神采凝重。明军如此快地霸占南京,只能申明城中的八旗兵见势不成为,并没有死战到底,而是撤回了满城恪守。而攻打这座城中城,才将是最血腥、狠恶的战役。
城陷矣!朱永兴放下了望远镜。直觉到手心冰冷,竟是严峻加冲动,出了很多的汗。
时近入夜,城内进一步安宁,朱永兴才在亲兵的保护之下,由凤仪门入城。作为最早的冲破口,由凤仪门通向城内的街道是清军抵当最狠恶的处所,八旗兵也参战了,试图将明军赶出城外。只是厥后其他方向的明军也破城而入,八旗兵才知外城失守已成定局,仓惶撤回了满城。
在很多清宫戏,乃至在《康熙大帝》的书中,都把朱国治说成是一个忠臣,将他描画成清如水明如镜,气死海瑞羞死包公的公理形象的官员。但在汗青上,朱国治属汉军正黄旗人,在任江苏巡抚期间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先以抗粮为名,制造江南奏销案。又在哭庙案中,罗织罪名殛毙姑苏金圣叹、倪用宾等人。
除了抢占要点,迅猛突进,为后续军队入城展开缔造无益前提,也是突击队的任务之一。
而就在前一天。殄朔军的一个师在句容县伏击了由姑苏赶来声援的清军。在丘陵曼衍,草木蒙茏中,明军蔽林扼险,以火器围而攻之,一举全歼了数千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