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摸底测验,心中暗许[第1页/共2页]
夜色柬珊,知县贾涉在书房内正秉烛夜读,时而又提笔誊写。
而这前两件事情要处理,几近都要下落于县吏身上。胥吏不廉,高低手脚,征纳赋税便打扣头;胥吏贪赃枉法,私相放纵,那郑宾卿等人才气清闲至今。
贾涉在书房内思考很久,感觉机会尚不成熟,只能临时哑忍。叹了口气,他又拿起剩下的几篇文章看了起来。
虽有上官的支撑,但贾涉想成事,仍然是有困难。起首,筑城不是小事,赋税破钞很多;其次,郑家庄的郑宾卿,以及其他一些贼盗不除,便如哽在喉,难展拳脚;再有北人因战乱不竭南下,如何措置,包管社会安宁,也是一件难事。
提及来,汗青上的贾涉虽有个臭名昭著的儿子,但本身还是很有才调的,且为了洗刷父亲冤情,前后费了十年的时候,不辞辛苦,驰驱申述,也可见其锲而不舍的精力。
通报以后,承差魏应能进了书房,向贾涉禀告事件。他是贾涉的亲信,前些日子领了奥妙任务出外去办。
但胥吏之以是能够在轨制中把持自如,却明显是有效地把握了利用心机学的道理,且对当时的政治气候有比较透辟的体味。浅显地说,胥吏不但专业精通,并且长于逢迎上官,体味朝廷的大略目标,比那些只会四书五经的科考正路出身的陈腐文人,更加如鱼得水。
看着看着,贾涉咦了一声,神情肃正起来,很重视地看了看这位参考者的名字、春秋等质料。
嘉定八年(1215年),邻近金境的宝应县有县令遗缺,中书省命当时的万安县丞贾涉知县事。贾涉到任后,感于宋金情势严峻,恐战事再启,为早绸缪,要求筑城以固边。
贾涉听完以后,沉吟了半晌,说道:“此人枭獍为心,豺狼成性,我早知之。一是不得实在迹,等闲行动,吾辈反为所乘,不成不慎!二则是县中武备尚自不敷,如果被其知觉,先来动手,非同小可。今番缉探,既获数名贼盗名字,便可按图索骥,从中冲破。嗯,你访着了此宗公事,功绩不小,本县自有犒赏汲引,但在外边,却不成泄漏一毫风信。”
孟九成的这番心机公然没有白搭。调查研讨,投其所好,再加上他对汗青的影象和后代为人办事的技能,立即便让贾涉心中暗许,留下了深切的印象。
以是,贾涉借着吏员出缺,张贴布告,筹办募招吏员,充分班底。在公开测验之前,他要求报名参考的职员各写一篇策论呈上,算是一次摸底测验吧!
这篇文章恰是孟九成所写,文采也只普通,可内容却与那些不痛不痒的文章不同极大,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固然也并不算如何独出机杼,但对大情势的判定,以及对筑城固边、安宁县境、招募民兵等的建议,令贾涉很有知音之感。
当然,官吏殊途。固然南宋时也有胥吏晋升官职的规定,但胥吏的前程并不但明,少数晋为官的也遭到架空。而大多数的胥吏则悠长在县中差使,凭你上官如何变更,他却能稳坐垂钓台。
魏应能进了书房,见礼已毕,向贾涉禀告了查访的成果,“回相公,据小的暗中体访,那郑宾卿确是为恶一乡。庄中除了有上百悍勇庄客外,家中还私养贼盗数伙,有陆上行劫的,也有水上劫掠的,杀人越货,坐地分赃……”
至于北地南渡的流民,贾涉已上奏朝廷,但愿能以安边所没入宝应县的原属韩侂胄的顷地步,拨予北人耕作,并从中提拔精干,以充民兵。
这从贾涉履任宝应县的各种措置,便能看出端倪。先是沉着察看,把握民情县况,收拢贴己之人;然后才抓住把柄,免除贪污胥吏,腾出位置安插亲信,从而逐步地全面把握县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