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39章 终点,起点:最后的朋友们(1)[第4页/共5页]

当然,客观地讲,此时的朱棣并没有谋反的野心,说到底不过是心机不平衡,最多也只是发发牢骚罢了。作为一个不起眼的皇子,他目前最首要的任务是在朱元璋面前表示本身,以便在将来分遗产时多捞点好处。

送走了老朋友,朱元璋终究放心了,大好国土将永久把握在本身子孙的手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固然以后产生了很多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但这个判定却始终是精确的。

朱元璋老了,他不再是阿谁意气风发、纵横千里的年青人,耐久的战役经历和沉重的公事压弯了他的身躯、消磨了他的锐志。且不说面前的这些打劫者,万一将来又出个蒙古第二,谁去抵当呢?

此时的朱棣年纪虽轻,却已饱尝人间冷暖,看破人间悲惨,身为皇子,更能感遭到那些大臣内官们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卑鄙行动。

因为大臣们晓得,这个叫朱标的人将来会担当皇位,是新一代的统治者,如果要保住脑袋、官位,就必然要拍他的马屁。你朱棣是个甚么东西,上不管天,下不管地,还是早点去就藩,当个土财主吧!

年青人还是靠不住的,他们只会空读兵法,战役不是儿戏,需求松散的思惟和精确的判定。李景隆年纪不大,可这小我除了是李文忠的儿子外,甚么都不是。而此时能带兵、有经历的都被杀掉了,这又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题目。

人不怕穷,只怕比。

汤和仿佛也体味朱元璋的来意,他以一种凡人难以了解的眼神看着朱元璋,那眼神中隐含着祈求。

我很孤傲。

必然要胜利

而朱棣从小就被奉告,本身将来只能做阿谁高高在上的担当人的臣子,当那小我登上皇位后,每当听到他的指令(圣旨),必须跪下并以虔诚的态度接管,即便这道指令是让本身去死,也必须从命,并伸谢圣恩。

凭甚么?就因为他早生几年?

洪武二十三年,他终究开端了本身人生舞台上的第一次演出。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杀颍国公傅友德,一代名姑息此陨灭。与他同时被杀的另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有大功的定远侯王弼。

这小我的名字,叫做朱棣。

固然他是都会户口,但他的出世环境仿佛并不比当年的朱重八好,因为起码朱五四百口不消担忧脑袋搬场的题目。

和朱标比起来,朱棣的教诲也很成题目,他应当没有受过体系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诲。在他童年时,恰是朱元璋抢地盘的黄金期间,除朱标外,朱元璋顾不上其他儿子的教诲题目,并且当时朱元璋部下最多的是兵士和将领,可做教员的文人并未几。除了寥寥几个像李善长如许主动来投奔的人外,大部分文人都是被“请”来的。

他年幼时已历经烽火,生长过程中又老是和武将打交道,他见地过惨烈的疆场、血腥的殛毙,年青时所经历的这统统已将他的人生角色定格为职业甲士,而这个角色也将伴随他的平生,摆布着他的脾气,即便在他登上皇位以后。

汤和是很懂事的,与胡惟庸、蓝玉分歧,他一贯对朱元璋尊敬有加,并且他很早就看出朱元璋的强大与可骇,以是他挑选了放弃兵权,安享繁华。

另有几位老朋友需求做个了断。

实在朱元璋并没有完整赶尽扑灭,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袭父爵)、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都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但汤和与他们分歧,作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的火伴,他比别人更有影响力、更有威胁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