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39章 终点,起点:最后的朋友们(1)[第1页/共5页]

汤和,活下去吧,那荡漾光阴里英姿勃发、存亡共进的人们,现在只剩下你和我了,陪我走完这段路吧。

当年的火伴一个个都被送走了,事情终究能够告结束。

因为大臣们晓得,这个叫朱标的人将来会担当皇位,是新一代的统治者,如果要保住脑袋、官位,就必然要拍他的马屁。你朱棣是个甚么东西,上不管天,下不管地,还是早点去就藩,当个土财主吧!

如果朱元璋检阅这支朱家军时喊一声儿子,朱棣被叫到的概率大抵是四十到五非常之一。

即便在环境变好后,朱棣也向来都不是朱元璋教诲的重点工具,没有像宋濂那样的学者去教诲他,他虽有皇子的名号,却仿佛并没有皇子的尊荣。如果要以学习成绩来分别的话,皇太子朱标就是班里的劣等生,而朱棣则是不消功读书的社会青年。

这就必定了朱棣从小整日见到的都是那些拿着明晃晃的刀剑、穿戴厚重铠甲出入的将领和缺手缺脚、身负重伤的兵士,耳中整天听到的都是甚么明天砍了几个脑袋、明天抢了多少东西之类的儿童不宜的话语。渐渐地,他也被异化了。

和朱标比起来,朱棣的教诲也很成题目,他应当没有受过体系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诲。在他童年时,恰是朱元璋抢地盘的黄金期间,除朱标外,朱元璋顾不上其他儿子的教诲题目,并且当时朱元璋部下最多的是兵士和将领,可做教员的文人并未几。除了寥寥几个像李善长如许主动来投奔的人外,大部分文人都是被“请”来的。

可就如同之前一样,朱元璋老是能够想出处理的体例。他找到了一个极有军事天赋的人,这小我的才气足以完成庇护国度安然的任务;更首要的是,这小我的虔诚是绝对能够信赖的。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杀颍国公傅友德,一代名姑息此陨灭。与他同时被杀的另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有大功的定远侯王弼。

朱元璋老了,他不再是阿谁意气风发、纵横千里的年青人,耐久的战役经历和沉重的公事压弯了他的身躯、消磨了他的锐志。且不说面前的这些打劫者,万一将来又出个蒙古第二,谁去抵当呢?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李文忠固然比不上龙凤,但也能够称得上是老虎,恰好他的儿子却只能算是一只老鼠。

年青人还是靠不住的,他们只会空读兵法,战役不是儿戏,需求松散的思惟和精确的判定。李景隆年纪不大,可这小我除了是李文忠的儿子外,甚么都不是。而此时能带兵、有经历的都被杀掉了,这又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题目。

他晓得,在这个家里,要想获得甚么,必须靠本身去争夺。

这类不公允的报酬跟着朱棣的生长越来越较着,朱元璋非常重视对朱标的教诲,他为太子设立了东宫,并且派了当时最闻名的学者宋濂来教诲太子的学业。

毛泽东曾经对朱棣的文明程度有过一个评价――半文盲,当然这个文盲不是指不识字,而是相对于当时皇家的教诲程度而言的。就史料和朱棣修改的奏章来看,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他确切没有甚么文采,乃至还不如当年的失学青年、厥后的自学成才者朱重八。

朱标享用这统统的来由仿佛也很充分:因为他是太子。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杀宋国公冯胜,这位建国六公爵的硕果仅存者终究没有躲过这一刀。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杀掉了四十年前为他算命的周德兴(大师应当还记得他),这位已经被封为江夏侯的算命先生终究兑现了当年的算卦成果――卜逃卜守则不吉。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