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比武大会[第5页/共16页]
“都看到这时候了,还不看完?”马天复道,“前面但是场场出色。”
早在元泰定二年赵丑厮、郭菩萨起事时,暗藏多年的各地帮派连续各投明主。当然,既然皆为抗元,“明主”普通就是比来那一个。前期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逐鹿中原,一众抗元志士相互残杀,帮派武人自不能免。本来各为其主刀剑无眼,谁杀了谁都很难说有甚么仇怨,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如陈友谅亲军伏龙军,是一支在武人里百里挑一的人马,手上起码有朱元璋军上万条性命。当初鄱阳湖决斗,陈友谅大将张定边见己方已成败势,明知事不成为,仍孤注一掷率伏龙军乘三条划子于千舟百舸当中直奔朱元璋帅旗而去,当者必死,差一点就逆天改命。最后虽为大明第一虎将常遇春所败,功亏一篑,但身陷重围且主帅受伤,这支人马竟能护侧重伤的张定边满身而退,说其战力之强环球无双毫不为过。陈友谅败,残部大多归降,然朱元璋军高低将士拒不受伏龙军降。朱元璋爱才,一意孤行要收了这支人马,乃至当即就有以帮派为主力的军队――也就是武军――要策划兵谏!但是即便朱元璋以斩尽扑灭之势围歼伏龙军,伏龙军中仍有很多人逃脱――比方高望远的高家。在督捕司建立时第一张“大恶榜”,便是伏龙军的花名册。如果说伏龙军属于负债的,那么有负债的就必定有索债的,而索债的工具大明建国后大多贵为公侯,乃至另有天子本人,这又是个不小的费事。别的,另有些愚忠之辈不肯降明,而是结伴落草为祸一方,聚散无定极难剿除。另有一种人,人数极少,风险却极大,就是些满帮满门被灭却幸运逃生的一两人,在洪武初年,多起骇人听闻的惊天大案都是这类人所为。以上各种,靠各地的衙门和捕快底子无济于事,因而督捕司便由此而来。战力远胜凡人的武人,天然也要用武人来对于。此时,督捕司的首要职能是“捕”。
不知是反对计为之,第一场竟是运管十三分担的两个理事比武,十三分担统共就三个班头,出镖阿谁不算,张大彪一个,另一个就在他劈面叫钟诚。钟诚中等身材其貌不扬,给人感受却非常沉稳。
“哦――想起来了,你不是那天――对对对,差点忘了,余秋啊,这小我不可。”
洪武十五年,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裁撤,改置锦衣卫,而督捕司却保存下来并分离独立出来。此时江湖已不像建国之初那么混乱,但督捕司仍必不成少,何故?各地府帮日趋收缩,以蜀山帮为例,由两百人已经生长到一千余人,这还不包含凭借于蜀山帮的其他职员,如外帮。这还仅仅是一其中等州府,像毗邻庐州的安庆府,一府八县,人数更众。可骇的是,这么大一个府帮,名册上竟然还是当初功绩户那五百余人。得知武人办理如此混乱,朱元璋令督捕司由监察改成督导各地府帮,有效办理的同时确保不产生变故。本来督捕司中大部都是帮派武人出身,现在又奉皇命督导各府帮,天然不费很多周折就让这些武人服服帖帖,唯命是从。
有欧阳恭在场,丁云松天然不好说话。只不过是汲引成做事,如果余大敏找外管管事说不定就是一句话的事,但此时欧阳恭听到这个要求,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按常例,如果黄小二是余大敏的子侄,那余大敏这个要求不管如何都不过分,不承诺他反倒是本身不对。黄小二跟余大敏又非支属,也没个由头,现在是余大敏底子不该说这个话。帮里的老资格不是你余大敏一人,不能坏了端方。要不,就是你余大敏仗着你有个好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