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明末工程师》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五百五十五章 海上副将[第1页/共2页]

####

李植说道:“那岂不是只要三十多万两的净收益?”

和天津的税务所一样,这些税务所也是在各城的闹市中购买宅院改革而成。税务所的根基原则是商贾本身报税,税务所遵循商贾申报的运营额征税,三十税一。当然,贩子们常常会铤而走险偷税漏税,每个税务所里都有大量的税务管帐,作为抽查商贾停业额的监督职员。

不管是为了本身还是为了这个民族,李植都要把本身这个孤例对峙下去。

如果发明贩子逃税,就遵循逃一罚五的原则重罚。逃税超越一百两,更要把逃税者交给津国公法庭打板子。

李植回身问了问幕府税务厅大使,问道:“良朋,这是多少银子?”

固然李植尚未在山东均平田赋,但津国公的私田,没有一个处所官敢多收乱收李植的田赋。李植已经告诉处所官,这些新田,一年的田赋是每亩六升麦子。实际上如果李植均平山东统统田赋,并且不增加田赋的话,亩均的田赋大抵就是六升一年。

谢良朋想了想,说道:“国公爷,这佃种我们新田的农夫,算下来每人每年能够收成十四石的粮食,折银三十五两。这些百姓之前一年支出只要8、九石,糊口一下子翻天覆地大变...我们收的地租是不是太低了?我看便是再多收一成地租,也涓滴不为过。”

李植点了点头,建这个浇注水库的本钱,一年的地租便能够收回来。顺带的,建工程时候把劳动力本钱算进工程中,让百姓以工代赈,还降落了赈灾的用度。

李植对于佃种本身地步的小民,每人收取三成地租。以每亩亩产一石麦子的均匀程度计算,撤除田赋李植每亩地能够获得二斗四升收益。二十七万亩新田,算下来就是每年六万五千石麦子净收益,代价十六万两银子。

李植在济南税务所翻了翻账簿,朝谢良朋问道:“这一年下来,管帐职员的开消要花多少?”

李植点了点头,这才扶起地上的肥胖年青人。

李植笑道:“三十五两年支出算甚么?也只是让一家长幼有个温饱,尚不能小康。本公发愤要让治下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今后本公要让天津和山东的百姓全数富起来,当然不能收取高额田赋。就按三成地租收。”

这个国公陂修好后,灌溉出来的新田将被作为李植的私田,佃给本地的费事佃农耕耘。

实在就是李植不交田赋,处所官也拿李植没体例。但李植每日揣摩着均平田赋,本身当然要以身作则交纳田赋,不然要授人话柄。

李植在各府城派驻一百五十名税务管帐,各州派驻一百名税务管帐,各县城派驻五十名税务管帐。这些税务管帐每天的事情就是入驻商贩停业点,查验商贩实际停业额是否照实申报。

不管如何看,开辟水利开垦新田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六十多万两银子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能够大大充分李植的财务。

李植拍了拍郑晖的肩膀,说道:“郑晖,山东的工程顺利完成后,我上奏朝廷,升你为海上副将!”

李植算了算,朝靖一善问道:“开辟这些新田,利用了多少野生和质料?”

但是这类环境只是对李植而言如此,明末政治混乱,处所上的官僚和缙绅虎视眈眈,百姓即便是有几亩肥田都怕别人惦记,更别提搞水利生长新田了。

靖一善被李植承诺了二百两赏银,倒是比刚才更共同一些,答道:“这个国公陂利用了三万五千二百人劳作三个月,水泥、石材等质料,花了八万七千两银子。”

如果一个没有权势的人出来构造水利工程,恐怕工程还没有结束,新田就被各种项目冒出来的地主朋分了。而对于有权势的人来讲,设法设法把有良田的百姓弄停业,兼并百姓的良田便能够直接获益,又何必大张旗鼓搞水利?真搞出来大把良田,其他的缙绅豪强还不是要上来分一杯羹。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