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穿越者的茫然】[第1页/共2页]
周赫煊那七万多字的稿子,一下子就拿到70多元稿费,这让他的腰包终究鼓起来,不消担忧下个月的糊口费了。他给了周夫人10块大洋,算是这个月的饭钱,今后都在李寿民家蹭饭吃。
惨案产生的时候,冯玉祥将军实在不在北平,他早就通电下野了,筹办去苏联考查(避风头)。是他部下的将领私行命令开枪,共打死打伤门生大众近200人。
连鲁迅这类大喷子的人为都敢拖欠,小讲师们就更惨了,有的北大教员乃至靠乞贷度日。
仿佛大师对兵戈这类事,早已经习觉得常。
周赫煊忍不住如许想道,但他毕竟名小势微,也不想南下报考黄埔军校,哪天做了炮灰多不值啊。就算颠覆了北洋当局,也只不过换汤不换药罢了。
就拿大文豪鲁迅来讲,他1920年被拖欠三个月人为,1921年被拖欠半年人为,1922年又被拖欠三个月人为。鲁迅只能靠写文章和外出讲学赚外快,不然他在北平买屋子都买不起。
1元钱的代价有多大?
八国通牒不但是裁撤水雷罢了,还要求北洋当局把大沽口至北平一线的炮台全数削平,这已经远远超出《辛丑条约》的内容。
事情的启事是北洋军阀混战,冯玉祥为了防备张作霖从海面打击,因而在大沽口安插水雷。此举引发英美法日意等八国不满,结合向北洋当局提出抗议,并下达了44小时的最后通牒,要求裁撤大沽口防备,不然将以武力处理。
鲁迅先生那篇闻名的《记念刘和珍君》也很快出炉,颁发在《语丝》周刊上:“真正的猛士,勇于直面暗澹的人生,勇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周赫煊问:“出甚么事了?”
而周赫煊写小说的稿费倒是千字一元,他随随便便写几千字,就够黄包车夫繁忙半个月。
动静传出后,爱国粹生和大众对此义愤填膺,国共两党结合召开集会,并构造门生和大众集会请愿,但愿北洋当局回绝八国列强的无耻要求。
因为张作霖正在攻打天津,日本人拉偏架帮手,冯玉祥的百姓军较着撑不住,城破只在朝夕之间。
后代很多人恋慕民国糊口,崇拜鼓吹所谓的民国范儿。真让这些人回到民国去待上半年,估计都得挽起袖子骂娘。
周赫煊思虑得越多,就愈发感到茫然,他找不到本身在这个期间的存在代价。
周赫煊终究深切地了解到,为甚么民国时候会有那么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只是想再造一个朗朗乾坤罢了。
周赫煊沉默,闻名的“三一八惨案”终究产生了。
不管城头如何变幻大王旗,浅显老百姓最体贴的还是本身的糊口。他们只想吃饱穿暖,有几个闲钱就去喝喝茶、听听戏,管他娘的是谁在当大总统。
兵灾眼看就要来临,城里甚么东西都在涨价,很多市民早早就在家里屯粮屯水,以备各种不时之需。
周赫煊脑筋里存着鸵鸟心态,临时还不敢投身于期间大潮当中。做为借居在天津的小老百姓,他更直观的感受是――物价涨了!
这八个国度不但是抗议那么简朴,还把兵舰开到大沽口。
这特么像甚么话?
这是一个倒置吵嘴的混账社会!
现在上海的米价每斤才6分钱,京津地区的物价还要低20%,4―5分钱就能买一斤米。
当然,也有很多传授和讲师哭穷,因为北洋当局老是拖欠薪水。偶然候拖几个月乃至几年才发,偶然候只能领到半薪。厥后很多北方传授、讲师南下,除了政治启事以外,也有拿不到薪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