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第二盏蜂蜜水[第3页/共4页]
几个比姥爷还高的表阿姨带我凫水,娘舅带我偷鸡摸狗,哦不,带我走街串巷,姥爷吹胡子瞪眼地教我写字,戒尺举得老高老高的,可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我吃准他舍不得落下的。
我说,“夏季要过年,过年要发压岁钱,我是老辈儿,不得把我箱底都掏空吗!”
两小我是分开住的。
更别提另有荔枝肉、鱼丸和肉燕,面线糊、沙茶面、海蛎煎,土笋冻、烧肉粽、花生糖,有建瓯的光饼,武夷山的熏鹅...
我揉了揉眼睛,坐起家来,将头放在木板上听。
当我看到了小姨姨,我就晓得这事儿能在三个月内定下来——她白叟家行动力不是吹出来的。
两鬓间都斑白了。
我看着我娘愣神以后缓缓翘起了嘴角,眼里仿佛有泪光。
“你娘说,人老了就别逞能喝酒。”
娘亲声音放大了了些,“您说得对,他确切是标准的世家子,他晓得甚么对他而言是最好的,对尚家是最好的。”
我恍恍忽惚地愣着神,隔了好久好久才闻声娘亲的声音——“...他没有错,但是我不想。”
......
果不其然,连续几日,娘先带着我去庙里上香,“巧遇”了岳家婶婶在京中读书的儿子;带我中秋弄月时,在“时鲜”食肆“巧遇”了宫中杨淑太妃进京赶考的外甥;带我进宫给太皇太后存候时,“刚好”遇见了老太火线才考中武举人的外外外侄孙儿。
爹带了东西就能进正堂。
我喉头一酸,刚想别过脸去,却见一个茶盅放在了四方桌上。
我另有很多亲戚。
“...令姐儿小时候在福建过冬,泰生还给她递过衣裳——总算是青梅竹马,定有几分情义在。”
送嫁时,我爹连吃了几盏酒,走路有些飘忽。
更何况,小小泰生。
每到冷得冻手的夏季或是热到快化掉的夏天,我与娘就像两只候鸟似的,夏季去福建蒋家婶婶处避寒,蒋家婶婶姓岳,是都城人,可说话却听不出半分京腔,当她提及“我们胡建...”时,我便捂着嘴笑,我娘便会抬手给我一个爆栗子,直击我的后脑勺——
扯远了。
娘仰着脖子“咯咯咯”笑起来。
娘舅们上到八十八,下到八月八,甚么年事的都有。
我弟弟名字比我少一个点点。
嗯...
也怪不得我感觉他们不对劲儿。
最后,定了岳家婶婶在京中国子监读书的宗子,蒋泰生。
我爹娘还是这个模样。
咳咳。
爹和娘再奇特,拜高堂时也坐在一处。
毕竟传闻其别人家的郎君都比小女人吃香,而我们家取名字是遵循我的大名儿,来给上面的小的取名字的。
我爹和我娘,过得有些怪。
尚,是尚元行的尚。
娘笑着问我为啥。
唱腔咿咿呀呀的,我归正听不太明白,娘却听得很欢乐。
新姑爷带着国子监的同窗闹得人脑仁疼,一起过五关斩六将,把我赚到手。
好吃也是真的好吃。
至今没有亲弟弟的启事,我想了想,估摸着本源还在我那爹娘身上。
我娘的心愿也很朴实。
安姐儿偷摸奉告我,我娘在给我说亲。
花阁好久没声音。
我出嫁那天,天儿放晴得短长,闷得有些热。
娘神采还好,我爹眼眶却红了。
这管清澈的声音又开口了。
我捂着嘴笑。
姥姥的声音里有些惊奇,“这又何错之有?”
有好些个膘肥体壮的男人憋红了张脸叫我“小姨”。
我及笄以后,娘亲就开端忙活起来了,带着我四周走动,还把我的脸敷得比墙底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