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孟子》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11章 告子上[第2页/共3页]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脩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罢了矣。”

惟耳亦然。至於声,天下期於师旷,是天下之耳类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贤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村夫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村夫。”“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大家有贵於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以是不肯人之膏粱之味也。今闻广誉施於身,以是不肯人之文绣也。”

故凡同类者,举类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贤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满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蕢也。’屦之类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分歧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类似也。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觉得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觉得何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以是放其知己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觉得美乎?其日夜之所息,黎明之气,其好恶与人附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敷以存。夜气不敷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觉得何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旬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用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用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觉得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堪火。此又与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罢了矣。”

“但是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故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於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於外也,故谓以外也。”曰:“异於白马之白也,无以异於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於长人之长欤?且谓父老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以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以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於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但是耆炙亦有外欤?”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故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以内也。”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