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2页/共3页]
当时的暨阳书院国文西席恰是魏县长,魏县长正在点头晃脑地讲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彼苍夜夜心”,父亲俄然站起来问道:“亨利神甫的望远镜看到玉轮上并没有嫦娥。”魏县长的脸气得十二分暴怒,嘴角的胡子翘着如屋檐的飞角。他勒令门生不准会魏县长站在教堂门口,我的父亲也就此被劝退学,分开了暨阳书院,投身上亨利神甫门下。
亨利神甫恍然想起当年他曾和魏县长有过一番孔教和耶教的争辩,当时孔教式微,魏县长每天跑到教堂门前指手画脚,说这是洋人的把戏,不但哄人财物,还**民女。一气之下,亨利神甫纠集了一批信徒,将孔庙里丈来高的孔子坐像拆了,我的父亲也鲜明在列。
魏县长还气不忿地是,恰是城西刘家的老迈、常州书院的学政刘举人的先人――刘半农,挑起了新文明活动的大旗,他一气之下,刘家之人早已人去楼空,魏县长将此地列为“养匪之所”,统统门生均要蒲月四日侍从教员至此声讨刘家的劣习,引觉得戒。
提及父亲与魏县长的渊源,还得从二十年前的新文明活动提及,刘半农在北京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恰是炽热,为了扩大阵容,他与钱玄同故弄玄虚,唱起对台戏。每期他还必寄给在家的胞弟刘天华,但是刘天华仿佛并不感兴趣,只是在兴国塔的戏鱼池畔研习他的二胡,杂志则是在门生中鼓吹出去。《新青年》就此为江阴的学子翻开了一扇新天下的大门,而在父亲看来,亨利神甫仿佛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化身,他会拿着各色糖果,递给这些十几岁的孩童吃,驯良可亲的面庞,像暖和的太阳,父亲以为民主的德先生,就是这么的让人靠近;而亨利神甫又有一个尝试室,内里是各种希奇古怪的仪器,显微镜、望远镜等等不一而足,每逢十蒲月圆之夜,江阴很多人家的孩子,欢畅地跑到教堂里,对着天空猎奇地望着玉轮,他们发明,玉轮上的黑斑不是嫦娥,而就是一个个的黑斑,这不恰是科学的赛先生吗?
垂垂地,教堂的日子并不好过,很多人家搬到了乡间,探亲靠友。我家暂住在教堂的东面的杂物间里,隔壁就是春妮一家。春妮的父母也是虔诚的耶教徒,在蒙亨利神甫浸礼之前,她的父亲是一个劣迹昭彰的赌徒。
江阴的风骨是甚么,我也说不上来,九十年代,当局提出一个江**神的标语――“民气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其他的三点,我并无切当的作证,但是民性刚这一点,是古已有之,书之在册的。明末清初满清一起南下,如入无人之境,只在扬州碰到了一个史可法,雄师渡江到了江阴便碰到了硬骨头。当初的典史阎应元带领江阴百姓抵当满清入侵,数万人死守八十一日,全数罹难。说来饶有兴趣,这些人的死不是殉明,而是反对剃发令。更吊诡的是,嘉奖他们时令的反而是清朝官员。道光年间,时任江苏学政姚文田手书“忠义之邦”四字,嵌于江阴的南城门。又有人题写挽联:“八旬日带发尽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这些都是清朝官员光亮正大做的事,仿佛当年的死义和清朝毫无干系,反而成了被清廷拿来标榜传统的仁义品德的东西,而江阴百姓也习觉得常,脑后拖着长长的辫子赞叹着死难者的英勇。
正如鄙谚说的那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魏县长再次回城,已经是一个一县之尊,日本人固然才是真正的太上皇,可这个太上皇倒是不管事的,他们尽管有没有人反日,并不办理民政,魏县长这几年已经狠狠刮了一笔,他除了鼓吹汪精卫的三民主义的信徒职位,还补葺了孔庙,重塑了孔子金身,比当年的孔像气势还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