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吕氏春秋》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18章 先识览第四(1)[第1页/共3页]

子列子穷,面貌有饥色。客有言之於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老婆,皆得逸乐。今老婆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难道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罪且以人言。此吾以是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温饱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先见其化罢了动,远乎性命之情也。

三曰:人之目,以照见之也,以瞑则与不见,同。其所觉得照、所觉得瞑异。瞑士何尝照,故何尝见。瞑者目无由接也,无由接而言见,谎。智亦然。其以是接智、以是接不智同,其所能接、所不能接异。智者,其所能接远也;愚者,其所能靠近也。所能靠近而告之以远化,奚由相得?无由相得,说者虽工,不能喻矣。戎人见暴布者而问之曰:“何故为之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之壤壤也,可觉得之莽莽也!”故亡国非无智士也,非无贤者也,其主无由接故也。无由接之患,自发得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发得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周鼎著贪吃,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白圭当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但是人主之务,在乎善听罢了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无益也。是弃其以是存,而造其以是亡也。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利诱,暴动更甚。太史令终古乃出走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残暴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能,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四曰:穴深寻,则人之臂必不能极矣。是何也?不至故也。智亦有所不至。所不至,说者虽辩,为道虽精,不能见矣。故箕子穷于商,范蠡流乎江。

知接

作者:吕不韦

二曰:天下虽有有道之士,国犹少。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累世而有一贤人,继踵也。士与贤人之所自来,若此其难也,而治必待之,治奚由至?虽幸而有,一定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此治世之以是短,而乱世之以是长也。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得士则无此之患。此周之所封四百馀,服国八百馀,今无存者矣。虽存,皆尝亡矣。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日慎一日,以终其世。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摆布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与处,有似於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摆布视,尚尽贤於己。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於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鄙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於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歇息。而佞进。今之世当之矣。故欲求有道之士,则於江河之上,山谷当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於得之矣。太公钓於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也。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