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景炎二年的飓风[第1页/共3页]
玄月,元将页特密实再破邵武军,进入福州,端宗的船队只好浪荡到广南东路之浅湾(今香港荃湾)。同时伯颜也安定了昔里吉的兵变,北方的危急临时得以消弭,因而忽必烈命令达春与李恒、吕师夔等以步兵入大庾岭,下广南;蒙古岱、唆都、蒲笀庚及元帅刘深等以舟师下海,合力追歼逃亡的帝国小朝廷。
载着行朝的船队刚出海口,就与元军海军相遇,但当时弥天大雾帮忙船队躲过了一劫。
陈宜中对这类逃亡抗元的处境明显有点信心不敷了,他发起行朝移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去,在招回了陆秀夫后,就借口欲作筹办先赴占城了。
一派以为应当去占城,因为左丞相陈宜中已经前去那边联络,更何况占城本来就是大宋的藩属,去那边避一避,再借点兵马粮草,转头再举,大事也是可为的。帝国在本地的各地均已被占据,归去难有立锥之地。
但是,忠于帝国的大臣和将领并不甘心。临安沦陷时,益王赵?、广王赵?在赵?之母杨淑妃、淑妃弟杨亮节、赵?之母俞修容弟俞如?,以及宗室秀王赵与择等人的保护下,先是跑到了婺州,随后又到了温州。这时,礼部侍郎陆秀夫和将领苏刘义也赶来,他们又招来了前丞相陈宜中和因不满朝廷不战而降、率军跑到定海的张世杰。
十一月,陆路元军挥师从浙入闽,海军也从海上向南进逼,元军破建宁府、邵武军。陈宜中、张世杰仓猝保护端宗小天子及卫王、杨太妃等登舟下海,朝廷完整成为海上行朝。此时跟从朝廷的,实际另有甲士十七万,民兵三十万,淮兵万人,与元军不是不成以一战。
七月,李庭芝、姜才在泰州战死,淮东之地尽失。
不久,文天祥从被元军押往多数的途中逃回,他见赵?还未登极,因而上表请广王即位。在他看来,只要天子还在,帝国就另有但愿。
第二年的一月,循州刘兴,梅州钱荣之开城投降。至此,行朝在广南东路已无陆上安身之地,只能在海上浪荡。
第一章景炎二年的飓风
持这两种观点的人最多,也有人谨慎翼翼地发起去琼州,因为那边距船队不远,再说元军还没有占据那边,但这个建议很快被其他两派的人所反对。堂堂大宋天子,如何能到阿谁蛮荒之地呢?要晓得在全部宋朝,那是个专门放逐罪人的处所,帝国的天子跑到那边,脸面安在?何况它孤悬外洋甚么也没有,没有百姓,元丰年间户都不到一万。没有甚么物产,从它的贡物便能够看出,尽是些槟榔、姜等土产,粮食必然也没法供应行朝。这如何能成为行朝落脚的处所?
八月,北元李恒受命率兵援赣,他亲身率军奔袭文天祥于兴国。文天祥军都是聚合之众,底子未习战阵,李恒猝至,当即崩溃,使其兵败空坑。幸亏部将巩信捐躯断后,监军宗室赵时赏用心引走追兵,文天祥才得以与杜浒、邹?等人脱身,但部下大多散失。文天祥的老婆、家眷也尽落入李恒之手,两个儿子死于押送多数的路上。
逃亡朝廷建立的动静,给各地还在奋勇抵当的帝国将士以极大鼓励。但此时帝国边境已大部丧失,只要李庭芝、姜才死守淮东,张钰死守重庆,其他独一闽、广以及浙、赣南部。且帝国将士在各地各自为战,难以照应,大局实已崩坏。
蒲月,陈宜中等人在福州拥立益王为帝,即宋端宗,改元景炎,尊杨淑妃为太后,临朝听政,封赵?为卫王。以陈宜中为左丞相兼都督,都督诸路军马;陈文龙、刘黼参知政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直学士院,苏刘义为殿前批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