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1页/共2页]
************
攻破一座小城,斩杀多少草民,对朝廷来讲易如反掌,如耍儿戏。但是,民气不成欺,民志不成夺。怨,可散不成聚;仇,可解不成结。一片丛林被大火焚毁,常常是由一燃烧星激发的;一个庞大王朝被公众颠覆,常常是从一丝末节引发的。星火燎原,蚁堤溃穴,古今中外,概莫能免。这燃烧星,在萌发时,细如秋毫,除了天上地下,都没有重视到。但是,它燃烧成为熊熊大火,能将大厦吞噬。
有道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这就是大明的末日,不管何地,百姓携妻抱子,露宿霜眠,朝乏炊烟,暮无野火。前虞溃兵之劫夺,后忧塞虏之抢存,哭泣之声,震惊六合。人有百死,而无平生,日有千愁,而无一乐,家家抱怨,在在思逃,根皮食尽,父子相食!
这统统能够带来的恶果天子内心都清楚,只是想不到厥后会生长到亡国的境地罢了,不然打死他也不敢胡来。但是万历帝见钱眼开,而后便是一发不成清算,派出一批批税使,分驰天下,职位与矿监一样超出在处所官员之上,到处‘开采’银两,步步设立税卡,**掳掠,没法无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千百万家流浪失所,遂有部分朴重的官员抗疏争议。
因而,‘开矿’成为不成窜改的国策,大内的寺人一波又一波奔赴各地,他们开矿的体例层出不穷,都是往百姓的家里‘开采’,往人的口袋里‘开采’,往繁华的闹市、商阜、豪绅‘开采’。因而‘开矿’变成了一场旷日耐久、苛虐天下的‘奉旨掳掠’,出面禁止的官员都遭到峻厉的惩办,不是夺职就是放逐乃至人头落地。金银、珠宝则是源源不竭的流入了紫禁城,流入了天子的口袋。当乾清宫、坤宁宫的围墙楼台高筑的同时,寺人们在外城兴建的豪华私宅,更如雨后春笋般丛生。
对于厥后讲,这类状况还是算好的。
大明,在灾害逃也。
更夫昂首一看,但见西天有一银灰色的流光,不徐不疾朝正东方驰去。那流光青芒四射,时为银灰色,时为金黄色,变幻莫测,直向朝日初升的山颠进逼,正要与朝阳相逼的那一刻,流光俄然不见了。
公元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大明乾清宫失火。
************
此时,万历天子朱翊钧怠政长达二十余年,导致中枢瘫痪,党争不已,国库宽裕,边务废弛。大明这尊庞然大物已经岌岌可危,如同大海中一艘充满裂缝的巨船,正在倾斜的下沉着。
正所谓:善恶终有报,天道好循环。不信昂首看,彼苍饶过谁。
这场大火,烧掉了坤宁宫和乾清宫。两大宫乃帝后寝处,重修势在必行。但国库因为西征蒙古,南定苗疆与东援朝鲜已经空虚了,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內库只够勉强保持十万寺人,九千宫女构成的十万九千人内宫的豪华华侈,也是入不敷出。以万历的脾气,重修两宫少则耗银数百万两,那里拿去?老百姓上缴的赋税已是逐年增加,不堪重负,再命令加收是行不通了。因而万历想到了‘开矿’,不向百姓伸手,折中向地里挖钱。这实在是对百姓的莫大‘仁慈’!
是月某日,五更天。
************
百姓正睡得酣然,更夫才堪堪昏黄着眼睛起来打更。正响着铃,更夫蓦地被一道强光震惊了。那强光如旬日同时来临普通激烈,将紫禁城晖映得比白天还要亮堂十倍,六合万物显得异乎平常的空灵与虚幻。
史载: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岂不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