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润物细无声[第2页/共3页]
王乐一边解缆绳,一边说:“你运气真好,若另有下次,必然要记得王叔。”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赣口,河边一艘划子上,几个男人看动手中活蹦乱跳的“夏花”鲩鱼苗,又看看船中水舱里密密麻麻着的鱼苗,目瞪口呆。
王乐感慨着:“唉,总比我好,我这一辈子,都没碰上过一次...”
对于这个说法,王乐倒是能接管,确切,常有运气好的渔民,捕鱼时下网网中鱼窝,卖鱼苗发了财。
李笠点点头:“嗯啊,如有下次,当然忘不了王叔,只是这类功德,恐怕一辈子都难有一次...”
总有一天,我会俯视你们。
这些鲩鱼苗,个个活蹦乱跳,鳞片、鱼鳍完整,起码从明面上看不到伤口,不像平常所见江捕鱼苗,很多身上都有些许瑕疵。
船从繁华的赣口旁颠末,即将往东北面的鄱口而去,李笠看着岸上鳞次栉比的邸店,看着热烈的集市,看着来交常常的人群,看着岸边一艘艘装潢讲究的大船,不动声色。
李笠不动声色的发财,发的还是大财,靠的,却只是几个鱼塘,人手就两个,能做到这一点,关头就在他的见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产生。
现在,他们向这个“王叔”买鲩鱼苗,对方开的价,是按客岁赣口的时价,以是呈现了差价:他们带来的钱,买了充足的鱼苗后,有红利。
这是一个化整为零的买卖,近似王乐这类先是“买家”,然后转为“中介”、“分销”的鱼梁吏很多。
日头偏西,王乐擦了擦头上的汗,看着一旁的李笠,笑道:“李郎,你到底是从那里买来的鱼苗?”
当然,少不了王乐等鱼梁吏的帮手,以是“中介费”是要给的。
如此整齐齐截的尺寸,身上一点伤都没有,就像是塘养鱼普通。
但大师都以为,既然陶朱公都做不到的事(滋长鲩鱼),其别人也不成能做到。
何如,起点太低,如果他是大户人家嫡子,比方甚么少主之类的,本年这一期鱼苗买卖,能够爆赚。
就像一首诗写的那样:
因为吃了差价、虚报的原因,这些人做贼心虚,不会和别人刺探,问别人是不是在李笠这里买过鱼苗。
仅就当前近况而言,李笠感觉这才是最合适本身的发财体例。
不,天子会伸手要的,这类能够让人富可敌国的技术,天子哪能不抓在手里。
但这都看运气,王乐只道李笠运气好,不过想想对方前不久被人构陷,在牢里被打得皮开肉绽,差点连命都没了,现在交运,大抵是老天爷的弥补。
江里的鱼苗被鱼网捞上来,和其他鱼挤在一起,被人挑出来别的养着,然后运到外埠出售,全部过程不免会有伤口。
王乐闻言,瞪了一眼这小子,然后看向老了解:“我说,这娃儿如何回事,脑筋不灵光的?”
绵绵细雨看上去不起眼,却能在不经意间打湿人的头发和衣服。
现在,就只能偷偷摸摸发财,大家都看到“大鲇彭”食摊买卖火爆,却不会重视到小小鱼梁吏用些许鱼塘就发了大财。
而吃差价、对官府虚报,这类事抖出来是要不利的,以是,鱼苗的来源,大师都会冷静瞒下来。
至于这《陶朱公养鱼经》到底是不是陶朱公本人所写,还是先人托名伪作,已经没法得知。
以是自那今后,成为天下养鱼人的表率,又有《陶朱公养鱼经》传播,天下养鱼人或多或少都晓得。
时候不早,李笠和王乐划着船顺着赣水北上,返回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