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暮鼓晨钟(大结局)[第1页/共7页]
天已近了中午,是到了该歇息的时候了,更遑论一世人等已狂赶了近一个月的路,皆已是怠倦至极,便是李贞本身也已是累得够呛,怎奈心中的牵挂与忧愁却令李贞不肯也不能就此停将下来——自打平灭了高句丽以后,李贞便即收到了京师传来的信报,晓得诸王皆已毁灭,表情大好之下,也就不急着班师返国,本筹算亲身主持高任武即位高句丽国王之庆典,却不料凶信竟接二连三地传了来,先是左仆射房玄龄病情恶化,于贞观二十一年八月二旬日过世,接着又是李贞的恩师卫国公李靖突染恶疾,于贞观二十一年玄月月朔驾鹤归去——在李贞所来自的时空中,二者皆在贞观二十三年初接踵归天,或许是因李贞的穿越激发了胡蝶效应之故,二人竟在此等极其敏感之时分相携弃世,再算上蒲月初归天的中书令马周,一年里竟有如此多的重臣接踵离世,这等接连不竭的凶信令一代大帝李世民伤感万分之下,竟是以卧病在床,几没法理事矣,现在朝堂要务虽有长孙无忌与诸遂良两位大佬在主持,但是情势却非常奥妙,为此故,放心不下的李贞不得不将雄师设防以及高句丽之事全数交给副帅李绩打理,本身则率三千亲卫提早返京。
“父皇身材如何?”李贞边往宫门里走,边似随便地问了一句。
本誊写到明天,终究完本了,呵呵,是有些不轻易,在此向统统支撑本书的读者鞠躬表示感激,另,本人的新书《君临天下》书号:81976,即将于本月28号正式上传,请诸位书友持续支撑老凤,谢了先!
“来了,来了!”
“尔之才气朕信得过,朕只要一言相告,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者须心有百姓,不时不忘,事事不忘,方可保得永昌,这些事理尔自是晓得,朕也就不再多说了,朕这一辈子最足高傲的便是有了尔这么个儿子,至于其他,唉……”李世民一想起诸王的活动,心头不由为之一黯,话便说不下去了。
以下数字不算钱,敬请存眷:
“纯儿。”望着小李纯那清纯的面孔,李贞的眼睛立马有些子潮湿了起来,跳下了战马,一把将小李纯抱在了怀中,心中如有所感——本日之晨钟便是明日之暮鼓,生老病死、世代瓜代本就是常情,活过搏过,便足以告慰平生,古来如此,现在亦然。
“是,末将等谨遵殿下之令!”燕十8、鹰大等将领虽说皆已怠倦不堪,但却绝对不会违背李贞的号令,各高傲声应了诺,斯须,一阵凄厉的号角声在行列中响了起来,一众亲卫各自抖擞精力,快马加鞭地向京师疾走而去,一时候宽广的官道上灰尘漫天卷如龙……
“殿下,就要到蓝田了,时已近午,您看……”紧赶在李贞身后的燕十八一个打马加快,凑到了近前,先是偷眼看了看李贞的神采,这才谨慎翼翼地摸索了一句。
贞观二十三年十月月朔,帝命令改元为“景隆”,是年起为景隆元年,任命长孙无忌为左仆射,诸遂良为右仆射,莫离为侍中,纳隆为中书令,裴炎晋为中书舍人,其他各部尚书侍郎皆略有调剂,然,大抵上保持稳定,诸臣工借此机遇提出立储之事,帝对之曰:毕生不立储,但以金书暗立继任者,藏于金殿牌匾以后,若帝有失,则开之,觉得遗诏。诸臣虽不解,然于帝之严肃下,莫敢不从。
贞观二十三年七月旬日,太上皇李世民病逝于大明宫中,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天子,举国哀丧,高宗李贞亲身扶灵安葬一代大帝于昭陵。
——
景隆三年蒲月初九,诸遂良以逾制罪被参,帝念其劳苦功高,不忍重罚,贬之为潭州刺史,自此,摆布仆射皆不再设,改由帝王亲身总抓六部;同年六月,帝宣布鼎新军制,设中心军校以及安西、太原、江宁、广州五雄师校,调安西诸军将领充当教官之职,拔除武举,自而后,统统军官将全都来自军校生,并大力推行火器,慢慢打消府兵制,转为职业甲士制,将天下各府之兵重新整编,全军共编十四个甲级兵团,二十四个乙级兵团,各州仅保存部分处所守备军队,并按地区将天下分别为十雄师区,另建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各兵种司令部等机构,由兵部统管之,诸般行动用时五载,方始顺利,十年而陈范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