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墓兽*三[第7页/共15页]
《艺文类聚·卷六十二》:“伏应龙于反宇,乘流苏以飘荡。”
长右是当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兽名。《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淮南子·墬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犼是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
西游真诠第七十一回言行者化名降怪犼观音现像伏妖王。
8、辟邪:
《艺文类聚·卷四十九》:“偶应龙之龠影,等威凤之羽仪”
《尔雅·释地》:“南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红色。”由此可见,这类鸟的色彩是青中带红,模样像野鸭,只要一只翅膀、一只眼睛,必须两只并在一起才气够翱翔。
评曰:常羊山今后阴云郁结,碧天不开,还不时闻声闷雷在山谷中轰鸣反响。传闻那是失利的豪杰刑天,一向不心甘,不断地挥动兵器,在与仇敌作战。
当扈,传说中的一种异兽,《山海经·西山经》:“(上申之山)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当扈是一种野鸡(如雉),它朝着一个大抵方向渐进又俄然急窜躲藏(以其髯飞:髯,通“冉”,渐进。飞,快速),捕获它必必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它。
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天不敷西北,无有阴阳动静,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
《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边处之,故南边多雨。”
2、赤鱬:
第二,烛龙之形象。《大荒经》谓其“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外洋经》谓其“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红色”,则其为物身形绵长,人面蛇身,且为红色。
郭璞《图赞》:“凫篌朱厌,见则有兵。类异感同,理不虚行。惟之天然,厥数难懂。”
《河图括舆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诸怀(zhūhuái)是当代汉族神话中的怪兽。《山海经·北山经》记录:“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
《西都赋》:“抗应龙之虹梁(注:梁曲如虹也。),列棼橑以布翼”
以上诸说实皆一面之词,俱不成从。
《后汉书·张衡传记》:“夫女魃北而应龙翔,洪鼎声而军容息;”
张守节公理引张揖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亦因以借指日。
不过,在普通人眼里,狐是一种妖兽。《焦氏易林》云:“老狐多态,行动蛊怪,惊我主母,终无咎悔。”这申明早在西汉期间就有狐妖利诱女人的故事传播了。
本篇先容了应龙,赤鱬,灭蒙,鸣蛇,钩蛇,天马,天狐,辟邪【貔貅】,刑天,赤眼猪妖,当扈,青鸟,比翼鸟,烛龙,犼,长右,朱厌,诸怀,兕,飞廉,三足乌二十一头异兽。
《艺文类聚·卷七十》:“应龙蟠蛰,潜德保灵,制器象物,示有其形”
《宋书·福瑞志》:“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宋书·宗室传记》:“自我皇宋之承天命也,仰符应龙之精,俯协河龟之灵”
南宋时,周必大(1126-1204)于《二老堂诗话》书中提出辩驳。他以为:余谓纮说固善,然靖节此题十三篇,大抵篇指一事。如前篇终始记夸父,则此篇恐专说精卫衔木填海,无千岁之寿,而猛志常在,化去不悔。若并指刑天,似不相续。又况末句云:“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何预干戚之猛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