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义军营告别于七王 衡王府撰写林四娘[第1页/共4页]
蒲松龄取出纸笔墨盒,将碑文誊写下来,亦收藏好。因而跟白叟进入花圃,只见楼台亭榭,假山怪石皆掩映在杂木丛竹间。北风飒飒,衰草悉索,倍感苦楚,观之潸然落泪。白叟不堪感慨地说:“当年林四娘率众姬在这里练习技艺,二位还出来看否?”
闲看殿宇封乔木,泣望君王化杜鹃。
老者笑道:“老夫不知秀才光临,有失远迎,实在不美意义。”
文慧舅道:“传闻里头闹鬼,无人敢住,就连义兵官署也不敢设在那边!”
“大抵如美玉,细辨有瑕疵:曾孝亷恶贯充斥,被三山大王利斧劈死,还不敷以泄尽民愤,再让他的幽灵在阴司上刀山,下火海!把他贪污的钱化成铜水灌入口中,烧得五脏六腑焦烂!让他接受极刑外的极刑,从精神到灵魂完整灭亡!读到这里,不由令人鼓掌称快,感遭到余香满口,回味无穷!文章到此结束,可谓尽善尽美!可惜作者意犹未了,笔锋一转,又给曾的幽灵一线朝气:投胎转世为穷家女人,已经是画蛇添足,更不该让这位无辜女子,被人诬告,惨遭凌迟正法!读到这里,令人感觉作者太不公允!莫非穷家的孩子就应当获得如许的恶报?何况这穷女子本身没甚么错误,只是被人诬告才遭此酷刑,读者不由愤世不平,为其鸣冤叫屈。这岂不是又美化,表扬恶贯充斥的曾孝亷了?文章如此末端,不但是画蛇添足,的确是……”
蒲松龄惊问:“若大一个王府,昔日多么显赫,如何就荒废了?”
走近一看,果见荒塜累累。归巢的乌鸦在白杨树上空回旋、鸣叫,给坟场凭添了几分阴沉、苦楚之感。
蒲松龄道:“大王太夸大其辞啦!倒是门生一进城,见义兵规律严明,军民干系和谐、氛围为之一新!由此可见,大王治军有方、施政有德。有道是得民气者得天下!义兵有大王统帅,出息无量!”
于七见强留不住,只好说:“先生稍等,于某另有情意未了。因而向部下一招手:“把给先生的夸奖呈上来!”
蒲松龄跟蒲大壮来到虎帐,于七早在辕门以外恭侯。这位叱咤风云的义兵魁首,边幅魁伟,气度轩昂。见蒲将军身后跟着个青年秀才,立即抱拳相迎:“欢迎先生光临!于某这厢有礼啦!”
白叟说:“当时我在道台府上做饭,见衙门里的人纷繁传抄一首诗,说是林四娘的幽灵留给道台大人的。感觉别致,就誊写了一份。”说罢,从袖筒里取出诗笺,交给蒲松龄。
二舅说:“由此往东不远就是,非常萧瑟!不知先生要去那边做甚么?”
第二天吃过早餐,白叟领着他们出了饭店,向东走了半里来路,只见路北狮子大门,匾额上大书“敕造恒王府”五个大字。大门不开,只要中间开小门供游人出入。进门,只见殿堂阁楼,峥嵘轩峻。院里一色方砖铺地,砖缝间枯草萋萋。非常荒凉。绕过前厅,来至后院。嫔妃居住之所。此中,林四娘的居室最为夺目,雕梁画栋,金碧光辉,当年受宠嬖可见一斑。
他们在恒王墓一侧,找到了林四娘的香冢。本来恒王的浩繁嫔妃身后与王爷合葬,唯独林四娘另起一冢,供先人凭吊。
蒲松龄道:“既来之,必观之。”说完,和陈淑卿向林木深处走去。俄然噗地一声,草丛中窜出两只狐狸来,两人吓了一跳。放眼看去,狐狸转头看看,向假山前面隐去。
于七道:“先生乃当世奇才,不但文章闻名天下,并且深通韬略,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某只恨相见太晚!早有先生参赞军机,义兵早成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