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郡府话别[第1页/共3页]
李延昭闻言脸一红,赶紧拱手为礼道:“部属微末之功,不敷道也。”
两人扛着锦缎,气喘吁吁地走到后堂前,辛太守却已见二人略带狼狈的模样,不由得抚须轻笑。待得二人进得后堂的门,太守忙唤过两名仆人,将二人肩上的锦缎卸了下来,安排在一旁。然后和颜悦色地对着累得满面通红的马平道:“马都尉高升,辛某在此恭喜了。”
马平看着李延昭的行动,倒是非常不解。诘问之下,李延昭倒是笑而不答。马平便只得按下心中的迷惑,与李延昭一同牵马出营,随即翻身上马,二人策马径直向郡城而去。
太守闻言,神情不由一振:“此法倒可一试,倘若可行,便可予以推行。现在将至秋末,便在某自家田里试种小麦罢。”
李延昭答道:“此物可用铁打制,唤作马镫,紧紧拴系在马鞍两侧,可使骑乘之人获得安定的支点,从而能在马背之上腾脱手来,开弓放箭,抑或是挥刀劈砍,无疑便利很多,骑乘之人也不消担忧本身重心不稳因此落马。”
太守见李延昭图纸上画着一个半圆之物,却不知是甚么,迷惑之下不由问道:“此乃何物?”
李延昭又来到那扇朱漆的郡守府大门前,但是看着这扇熟谙的朱漆大门,李延昭不由得感慨万分。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头两次来之时的惶恐不安。面对这扇大门,他已是有种淡定安闲之感。
太守闻言,面有难色道:“粟米与小麦均是春夏季候播种。一年两季确是勉为其难。”
太守辛翳闻言,却又是一叹:“难啊,这些人早已风俗了游牧糊口,我郡境内,草场未几,怕是难以供他们这些部族游牧所需。而这些日子,连续又有流民进入郡内,郡仓以及各县县仓以内的存粮亦是捉襟见肘,怕是不敷以供应这些部族过冬之用啊。”
太守闻言大喜:“可有什物?”李延昭听闻却垂首答道:“什物尚未曾制造出来。本日给府君进献此物图纸,便是欲求府君觅得良匠,打造此物。”
太守昂首想了想,便道:“本郡当中,良田大多位于顺水中下流,流域近三百里,良田万顷。百姓多种小麦及粟米等耐旱作物。但是变数难料,若逢雨季,则亩产不过八九石。遇风调雨顺的年景,倒是要好一些,亩产可达十三四石。”
太守慎重将图纸收回怀中,却又是举起酒碗:“明日马都尉便将远行到差,且以此一坛薄酒,为马都尉贺,祝贺马都尉在他处再立新功!”
“噢,忠烈祠。此名好,便依你所言,就此定名罢。”辛太守言罢又深深看了李延昭一眼:“你在校场上那番做法,已使得左司马略有不快。我等设法为你摆脱,想必左司马不会再做计算。只是你此后还须多多重视才是。”
凉州自张氏掌管以来,已近二十年,但是因地处偏僻,人丁不旺的启事。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业经济一向没有构成完美而良性的循环体系。因而永嘉年后,神州陆沉,当关中乃至中原百姓南渡有望,纷繁西迁前去凉州后,这个红利微薄的体系终因而遭到了严峻的磨练。
李延昭拱手对辛太守一礼:“恰是如此。此物若成,府君可遣使携几副精美鞍具,予姑臧牧守等送去。若牧守用过以后说好,安愁别人不买账?”李延昭心想,是该给太守灌输些许贸易思惟了。“不过如此赢利,不能悠长,我方此物一出,别人看到好处,必定纷繁仿造。府君可令军火司赶制一批。卖出以后,获方便可持续打制此物,设备我郡骑军。随后军火司须下工夫,研讨批量制造之法。产品须得方便可靠。别人见得此物妙处,需求必定加大。我方须比别处出产更多,且质量更加上乘,发卖此物的买卖方可悠长。”